.

古代城池为啥建成金龟状看了临沂这座城

咨询白癜风专家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zuozhen.html

为什么被它称为“龟驮城”?首先交待下临沂的情况:

临沂因临沂河得名,古为琅琊、沂州,其历史可上溯至多年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今山东地级市,地处华东、山东东南、黄海西岸,距黄海不足百公里,国务院批复确定为中国鲁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

之所以被称为“龟驮城”,总的来说涉及临沂历史的“一实二虚”。

所谓“一实”,指临沂古代的城池建设规制。“二虚”则是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两个古代神话故事有关。

1.“一实”:临沂古城的建设规制

临沂被称为“龟驮城”,实际就是建在乌龟背上的城市。为什么是建在乌龟背上的城市?

据《沂州志·城池》记载的原临沂古城:

砖城一座,周围9里,高2丈5尺,阔1丈,垛口.5个,城堡50座,炮台4座,城内马道阔8尺,城外壕深1丈,阔1丈6尺,城楼4座,除南门楼为大楼3层、又小楼2座外,其余东、西、北3门均系2层大楼一座,又小楼一座。四门名称:南曰望淮,东曰镇海,西曰瞻蒙,北曰宗岱。

该城布局特色鲜明,不呈方形或长方形,却呈椭圆形,东西稍长,南北略短。整个形状像一只展翅南飞的凤凰,故百姓皆传临沂城是龟驮凤凰城。四座城门的名字均题在门楣上,北门城楼还有一方题额,上书“齐鲁锁钥”四个大字,显示了临沂作为鲁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地位。

可见古代临沂城池的形状,跟龟相似:椭圆形的城池轮廓,像龟壳;里面的街坊道路则如同龟壳的纹理,添上东西南北几个城门,犹如乌龟头、尾和四足。

实际上,古代城池很多采用仿生学原理,建造得成乌龟形状。如邯郸魏县,同样有着神龟驮城的说法。

再如苏州城,城池外形模仿龟背外缘,街坊布局犹如龟背纹路,在龟头、龟尾和四足位置分别设置平、齐(龟头)、盘、蛇(龟尾),闾、娄、阖、葑(四足)门,由此余年长寿未衰,传承保存了吴越文化。

还有,明代末年修建、属于长城边防其中一城的永泰古城,形状椭圆,四面筑有半月形瓮城,俯视全城宛若金龟。

过去的城池比如临沂为什么要建成龟形?

这就牵涉到古代文化中“龟”代表的美好寓意。龟为长寿之物,传说可活万年,它与龙、凤、麒麟并列四大神兽,象征吉祥如意。四神兽中龙、凤、麒麟均为虚构,只有龟真实存在,加上古人视龟为灵物,那么城池以“龟”为别名,则蕴含着对城池未来的美好祝福,期望它和平而长盛不衰,而临沂的历史文化悠久深厚,的确已经证明了源远流长。

2.“二虚”之一:神龟献书

就临沂的地理位置看,临近黄海和沂河。所以,随着临沂城在历史上的发展,关于河海湖泊及相关生物如龟的故事就特别多。

这里面比较古老的一个故事就是神龟献书。

原来,东边大海(即今黄海),有一神龟,背驼“洛书”,不远万里,来临沂古城,献上洛书,便准备返回。然而在路过沂河,发现此地风生水起,环境不错,便想在沂河留下定居。

但不巧,沂河已有强龙一条。外地来的神龟要想在此定居,自然要与强龙有一番较量,谁赢自然就谁主沂河。无奈神龟不压地头强龙,神龟输了,从此被强龙压在河边城下,一直就这样驮着这座靠沂河的城池,一辈子无法离开。

从神话故事可以看到,古代不同地域文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持续存在的,而这也是朝代更迭、文脉延续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不断交融,文化得以繁荣,一座城也就从古到今繁衍生息了下来。

3.“二虚”之二:姜子牙报恩

有人可能会问,临沂为什么会与姜子牙扯上关系?

因为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在辅佐周武王罚纣成功后,被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

姜子牙尚在民间未被周王征召时,路过临沂碰上了难事,性命攸关,实际是命中自有一劫。结果神龟天降,救下姜子牙。

这一救,恩实在太大,姜子牙就给神龟承诺,日后功成名就一定回来报恩。果然,姜子牙助周罚纣,大功告成,封神天下,他想到对神龟的承诺,于是来找神龟,希望它愿意成仙登天。

那龟何许神物?它乃灵物,有自己的思想,不给答应。可姜子牙心诚,来了个三顾茅庐,希望神龟乐意成仙,也成就他的报恩之心。那知神龟主意已决,也开始烦这姜大师了,不愿意多搅缠,就从沂河躲到临沂城下。

既然事已至此,你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那咱们就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吧。于是顺坡下驴,对天许诺:龟在城在,以保它们都能够万寿无疆。

4.小结

补充关于临沂的一个民间的说法:地质学家李四光曾预言四个地方极易发生地震,分别是:河北河间及沧州、唐山、云南通海和山东临沂,而前三个地方都发生了地震,唯独临沂没有。所以,在当地,人们也就觉得的确是有神龟在护城。

不管怎么说,临沂“龟驮城”建造规制及神话故事背后,蕴含古代人民朴素的思想,人们渴望幸福生活和安定家园,希望能在一片乐土上安居乐业、兴旺发达,所以就有了“龟驮城”的称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