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丨留住皮影魅力守望精神家园

冀南新区花官营乡屯庄村的冀南皮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小麦收获,千百年来,每到这个季节,农民艺术家们都要聚集在一起,在光影摇曳中吹拉弹唱,用“皮影戏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庆祝属于他们的丰收和欢乐。

激越的锣鼓声中,木架支撑的白色幕布映入眼帘,光与影交辉之间,几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皮影人正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故事,“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

我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历史上最早的记载是宋代中原皮影戏。冀南皮影戏系宋代中原皮影戏的嫡脉流传,具体的起始年代已难以考证。据一些民间老艺人相传,北宋灭亡以后,金国侵入宋朝的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掳走,一些能工巧匠及皮影艺人也包含在内。在被押解向金国走的路上,这些皮影艺人半路逃跑,其中一部分艺人在冀南一带安了家,并将皮影艺术逐渐传开。冀南皮影较多地保持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面貌,它相比后期影响比较大的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在造型、剧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着非常强烈的差异,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冀南皮影戏主要分布于邯郸市的肥乡区、成安县、冀南新区、大名县、临漳县、广平县、魏县、永年区、馆陶县、曲周县、武安市等地,并影响到冀中、冀北以及豫北、晋东南、鲁西地区。根据调查传承谱系,这里的影戏大都是老辈子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还有部分影戏艺人则是在上几代分别由河南和山东传到冀南。清代时,冀南的皮影艺术已经十分红火,大部分村有皮影剧团。解放后,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冀南皮影戏达到鼎盛时期,除在当地演出外,还经常到山西、山东及河北的中南部演出。年,冀南的磁县皮影团曾改编为石家庄市皮影剧团,后下放回来。文革期间,冀南的皮影剧团及道具几乎丧失殆尽,多家门派相继失传,目前,各县皮影戏班只有少量保存。

冀南皮影戏分布广泛,各地唱腔与表演稍有差异,传承门派较多,目前尚保存比较完整的班社有:肥乡区东马寨村复兴皮影剧团、肥乡区东赵寨皮影班、肥乡区寨中堡皮影班、成安县西姚堡村皮影班、馆陶县南孙店村皮影班、冀南新区屯庄村皮影班。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经到冀南考察民间皮影戏,法国、日本的学者都盛赞冀南皮影戏这一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对于冀南皮影艺术的保护和研究,也是对我国皮影艺术历史、流传和现状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全面认识。整理、研究冀南皮影戏的造型、口传剧目、地方唱腔、民俗观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当代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文来源:邯郸晚报邯郸新闻网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