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看魏县拔贫穷根,奔小康的事上了河

奋力奔小康

11月23日,河北农民报冀农融媒中心以《魏县:拔掉“贫穷根”奋力奔小康》为题,刊发我县如何脱贫攻坚,确保已经脱贫的农户在小康路上不掉队,致富路上不返贫。

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如何确保已经脱贫的农户在小康路上不掉队,致富路上不返贫,邯郸市魏县拔掉“穷根”的做法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脱贫户张宪法是这样拔掉“穷根”的

福有福源,穷有穷根。在脱贫攻坚大战中,想拔掉扎得深、长得粗实的“穷根”,不是说句话那么简单。张宪法、秦改霞夫妇曾是邯郸市魏县大辛庄乡邓村贫困户,我们来看看这一家是怎样拔掉“穷根”的。

低保户张云德栽了6亩密植梨,明年开始挂果。眼看脱贫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老农高兴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张宪法家有4口人,夫妻二人和两个儿子。10年前,大儿子因意外导致肢残,不仅行动不便,还有肌肉萎缩、智障等后遗症。小儿子今年12岁,仍在上小学。前些年,为了照料大儿子的生活,夫妻俩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种5亩地养家糊口,还要攒钱甚至借债给大儿子求医买药,日子过得紧巴的很。残障儿子拖垮张宪法一个家,不得已成了魏县的脱贫帮扶对象。

年,在乡党委、政府指导下,张宪法鼓起生活的勇气,利用劳动力就业转移平台在山东潍坊找到用工岗位,每月收入元,加上各项政策性兜底帮贫补助、农业种植业收入,年张宪法家人均收入显著提高,顺利脱了贫。

而被残障儿子“绑”在家里的秦改霞也不甘心落后,去年底她到村办扶贫箱包厂打工挣钱。箱包厂就在村西头,都是手工活,一些出不了远门的脱贫户和群众来这里打工,该厂现有工人50多名,其中脱贫户就占30多人。

邓村党支部书记王安指导箱包厂生产

10月18日早上,她拾掇清碗筷,叮嘱好坐在床上的残障儿子“不要下地”,秦改霞就走出家门往箱包厂方向走去。她说:“地里有活先紧着地里忙,农闲时就去箱包厂干活,一天挣六七十块钱,一月能挣两千元,够家里平时零花了,他(指张宪法)挣的钱能攒个大堆(方言:能积攒起来的意思)。”

除此之外,村里动员贫困户和群众栽种密植梨,张宪法家种了3亩,明年开始挂果。按今年的行情推算,亩收入元左右,剔除成本元,3亩地纯收入可达1元。

如今,张宪法每年打工收入5万多元,秦改霞种地收入元左右,箱包厂打工收入1.5万元,再加上政策性兜底补助资金,以后的密植梨长久性收入,全家年收入稳定在8万元左右,“穷根子”彻底拔掉了。

“前两年,日子过的懵懵懂懂,过时光的劲儿一点都没有。现在,一天到晚不闲着,越干越有劲。”秦改霞对记者说。

村干部筹资办企业构筑防贫“蓄水池”

在邓村,跟张宪法一样的贫困户共14户、53人,大都是因残因病致贫的。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年这14个贫困户全部脱贫,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扶贫是一场持久战,不是短平快的遭遇战,如果没有长效治贫机制很容易复发、返贫。”邓村党支部书记王安说。

为了进一步稳定脱贫户的收入,防止脱贫户“丢了拐棍走不成路”,邓村两委干部从村情实际出发,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发展口感好、前景乐观、产品售价高的密植梨种植业,以密植梨产业长期的高效益防治脱贫户患上“帮扶依赖症”、收入不稳定,确保不出现返贫现象。

邓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向贫困群众传授冬季剪枝技术

基于此,邓村年发展密植梨亩,其中,每个脱贫户均有3~5亩。王安说:“明年密植梨开始挂果,年进入高产期,一个户纯收入两三万元,仅此一项就能满足脱贫户的基本生活。因为有密植梨产业兜底,我对防治返贫底气十足。”

从栽密植梨到挂果需要两三年时间,这个“窗口期”咋让脱贫户稳定增收?邓村两委研究计划建一个箱包厂,使不能出门打工的脱贫户和群众就近挣钱。然而,邓村不是魏县扶贫重点村,不能享受建扶贫微工厂的财政资金扶持政策,一切都要“自力更生”。箱包厂还建不建?邓村两委干部没有退缩,牙一咬心一横,自己筹集资金也要建。年7月,王安带头筹资,其他村干部积极行动,很快筹齐建厂棚、购设备资金27万元。两个月后,箱包厂顺利投产,邓村及邻近村庄的30多个脱贫户来这里打工。

邓村脱贫户孙秀英现在箱包厂打工,她说:“在箱包厂一月挣两千块钱,又不耽误干地里的农活,明年俺的3亩密植梨挂果了,估计能收入两万块钱,两项相加就是四五万元,我比老公在外打工挣得也不少啊!”。

保险防贫、扩大就业魏县打造防贫“截流闸”

走在小康路上,魏县这个拥有万人口的大县,一方面要防止返贫,一方面是给农村大众创造就业机会。

调查发现,出现致贫和返贫的原因,一是因病、因学、因灾引发的支出骤增,二是就业机会少,家庭收入骤减。在这种情况下,脱贫户一旦出现家庭变故,便容易滑到贫困线以下。因此,魏县财政按照每人50元的标准,每年拿出万元防贫基金作为保险金,只要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或因病、因学、因意外事故、因产业风险支出在一定数额以上的,均可申请防贫保险理赔,筑起贫困发生的“截流闸”。

箱包厂女工劳动场景一角

魏县县委书记樊中青介绍,年10月,该县与太平洋保险公司达成协议,创设全国第一份“精准防贫保险”。县财政每年出资万元,为约占全县农村人口10%的低收入人群购买保险,防止贫困边缘户和低标准脱贫户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今年疫情期间,县财政又增加万元的产业、就业防贫商业保险。3年来,该县共监测相关对象人,纳入防贫救助人,发放救助金万元,没有新增一户致贫返贫家庭。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为了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打工,对此,魏县在农村建立了一大批“扶贫微工厂”,大力发展箱包、服装、毛绒玩具等无污染、无排放的家庭手工业,让农村半劳力能在家门口就业,闯出一条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

据了解,魏县共发展“扶贫微工厂”家,带动余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余人,人均月增收元以上,较好地解决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返贫问题。

来源:魏县融媒体中心微观魏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