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史彦昌在前杨村小学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今天找两户有闲置宅基的村民聊聊,服装扶贫微工厂要扩大规模,得选个合适的地方。”9月17日一大早,邯郸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驻大名县西付集乡前杨村第一书记史彦昌,就直奔村民家中。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前杨村摘掉了“穷帽”、焕发了生机,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为老乡们办实事,再苦再累都高兴。”今年是史彦昌驻村扶贫的第8个年头,从30岁到38岁,他与乡亲们并肩战斗,在扶贫战场绽放着青春力量。解疑虑——村民最盼啥,工作队就先干啥前杨村距大名县城约25公里,相对偏远。多年来,村集体没收入,还欠着四五万元外债,村庄环境脏乱差,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干部也没啥精气神。“主街道不仅坑洼不平,还有4座垃圾山,臭气熏天。”尽管有思想准备,但年2月刚驻村时,史彦昌还是大吃一惊: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村委会院内枯草有半米多高,屋里霉味刺鼻,尘土有两指厚。“别不是来做做样子的吧。”对工作队的到来,村民态度冷漠,就连老支书宗麦藏也说,“把被子放下回去吧,上级检查时给你们打电话。”打扫房间,铺好被褥,起火做饭。在村民惊讶的目光中,工作队当天就把“家”安在村里。当晚,史彦昌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一直聊到次日凌晨,梳理出村民最盼望解决的三件事——清垃圾、义诊、修路。“先不搞入户走访,村民不信任,咱很难摸准情况。”史彦昌和两名队员商量后决定:村民最盼啥,工作队就先干啥,只有打消村民的顾虑,驻村帮扶才能打开局面。第二天一大早,史彦昌带领干部群众开始清理垃圾。“整整干了3天,光垃圾就运了70多车,村里一下子干净了许多。”搬掉多年的垃圾山,村民对工作队的态度也有了改变。趁热打铁!史彦医院医生来村里义诊。被史彦昌的热情所打动,工作队驻村第7天,医院院长亲自带领20多名医生来到前杨村进行义诊。道路不畅,是制约前杨村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路况差,小商贩都很少来村里。工作队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项目。驻村第12天,筑路施工队开进村。一个月后,一条长多米、宽4米的水泥路修好了。“工作队不玩虚的,真办实事。”“他们把这当家了,不容易。”……渐渐地,村民们打消了疑虑,开始信任工作队了。树信心——培育产业,让乡亲们稳定脱贫9月17日上午,馆陶县金凤农贸市场的一辆鸡蛋运输车,开进前杨村村民王红勇的养鸡场。金凤农贸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场,工作队到来前,由于村里路不平、养殖规模小,该市场的运输车从不到这里来。“以前单打独斗,全村的蛋鸡存栏量只有多只。现在全村有蛋鸡养殖场3家、肉鸡养殖场3家,规模扩大到20多万只。”从小打小闹无人问津,到规模养殖客商上门收购,王红勇尝到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甜头。可当初,史彦昌建议规模养殖时,王红勇还是顾虑重重:“咱自己有养鸡场,小日子过得不错,带着别人一起干,万一赔了咋办?”“扩大规模可以降低鸡苗、饲料等养殖成本,还能共同分担技术服务费用,提升蛋品质量,市场更有保障。”史彦昌帮着王红勇细算节支账、增收账,坚定了他带动群众规模养殖的信心。如今,养鸡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还吸纳4户贫困户在养鸡场务工,每人每月平均增收近千元。壮大养殖业的同时,工作队还帮助建立扶贫微工厂,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挣来块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前杨村箱包扶贫微工厂内,贫困户张翠平在缝纫机前忙碌。微工厂建立后,张翠平成为村里首批上班族,有了收入,她彻底摆脱了贫困。微工厂负责人王晓龙今年30岁,曾在保定白沟打工多年。“史书记动员我返乡创业,当时有些犹豫,但看到工作队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我决定带着乡亲们一起干。”目前,前杨村建起服装、箱包、塑料花3家扶贫微工厂,带动就业7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9人。“以前村民心气不足,村干部也有等靠要思想,现在大伙都甩开膀子朝前奔,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村党支部书记宗国政说,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干部到涉县后池村等地参观,山区百姓不等不靠脱贫攻坚的故事,让大家坚定了脱贫致富信心。培育产业,增加就业,拓宽增收门路,让乡亲们稳定脱贫。去年,前杨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不足元增加到近元,村集体收入达5万元。村庄变化吸引了一批青年返乡创业,曾经沉寂的前杨村如今充满了活力。用真心——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干“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9月17日下午,前杨村小学传来朗朗读书声。“前几年孩子们只能到外村上学,现在这里成了周边村最好的学校。”驻村工作队队员闫一鸣动情地说,学校是史书记一天天盯着建起来的,为了建学校,他还得罪了老家的姐姐。驻村第一年,为翻建学校,史彦昌多次跑教育、财政等部门申请立项,好不容易把手续办妥,可建学校需占用一户村民闲置的宅基地,这需要村委会买下来。但村集体没有一分钱,史彦昌就想到了准备借给老家姐姐买农用车的钱。当晚,他就返回市里,第二天把钱交到了那位村民手中。为此,姐姐对他好一顿埋怨。年,到魏县车往镇郝中村扶贫。年2月,到大名县西付集乡前杨村驻村扶贫。年初,扶贫工作队进行轮换调整时,考虑到有些扶贫项目还要建设,史彦昌主动申请继续留下。把群众当亲人,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干。真心付出,换来群众真心认可。年初,史彦昌结束在魏县郝中村的帮扶。帮扶期满组织考核时,考核组原计划与20名村民座谈,可乡亲们听说史彦昌要走,呼啦啦来了多人,有的送鸡蛋,有的送小米。70多岁的陈大娘拉着史彦昌的手,硬要让他到家里吃碗手擀面才能走。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河北省扶贫先进个人、河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驻村8年来,史彦昌获得多项荣誉。“这些年村里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要实现稳定脱贫,推进乡村振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也必须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史彦昌说,这几年,工作队帮助村党支部培养了7名优秀青年和致富带头人加入党组织,现任村“两委”班子人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他们思路活、干劲足,未来村子发展大有希望。(记者刘剑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