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河北魏县李辛庄村村民苗苏华一大早便把家务收拾停当,赶往村里的扶贫微工厂。
“虽然忙一些,但日子过得充实,有奔头。”苗苏华患有小儿麻痹症,属弱劳动能力者,无法外出打工,之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年10月,大辛庄乡李辛庄村建起了扶贫微工厂,引进广锦箱包公司这一用工密集型企业。自此苗苏华便在家门口找到了一条务工挣钱的新出路。在微工厂上班,她每月都能收入元左右。当下,这样的生动案例,在魏县并不鲜见。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地处华北平原,农村交通便利、人口居住集中,常年在外务工者有30万人之多。随着青壮年大量外出,一批农村留守妇女及部分轻度残疾者成为有时间、有精力,但缺技能、缺信息的闲散劳动力。如何让她们有活干、能挣钱,早日步入增收脱贫快车道?这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征程的一个新课题。为此,魏县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努力使扶贫微工厂迸发出了助力脱贫的大能量。四方收益破“瓶颈”深秋季节,魏县的清晨十分清冷,李辛庄村东头的扶贫微工厂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缝纫机噔噔作响、组装车间井井有条,质检处忙得不亦乐乎。
在缝纫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蒋晶晶。她神情专注、动作娴熟,每完成一件产品,她的嘴角都会绽出一抹得意的微笑。“当然开心了,多完成一件就多挣一件的钱嘛。”蒋晶晶告诉记者,微工厂采取计件挣钱的薪酬模式,所以每个人干活都很积极。年出生的她在微工厂算是年轻的,手脚灵活、出活块,平均每天都能收入约元,大幅增加了家庭收入。曾经,她家因上有老、下有小,壮劳力少,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依靠勤劳双手,一家人已稳定脱贫。现在,在李辛庄扶贫微工厂长期就业的贫困户共有14人,而在整个魏县,微工厂已带动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多人,人均年增收可达1.8万元。“带贫增收并不是微工厂的全部意义。”魏县扶贫办主任陈瑞学介绍,在实践中魏县探索建立了“大企业+微工厂+党支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已在全县建设座微工厂,覆盖个村,形成了贫困户、“微企业”、村集体及特色产业发展“四方受益”的局面。村集体经济增长是扶贫微工厂为贫困村带来的又一积极意义。李辛庄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的扶贫微工厂使用面积共平方米。车间建成以后,村集体以50元/平方米的价格对外出租,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4万元。在魏县,为增强村集体经济基础,县里明确扶贫微工厂所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按最低建设面积平方米标准计算,村集体每年可收租金均在万元以上。惠于此,全县30多个贫困村实现了集体收入“零突破”,收益最多的村每年微工厂租赁收入均在4万元以上。“村集体有了钱,就有了为群众搞服务、促增收、帮脱贫的‘本钱’,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随之提升了。”李辛庄村支书直言是微工厂帮他们突破了村集体经济难以增长的瓶颈。同时,“扶贫微工厂”的建设与发展,也帮助当地特色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对全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扶贫微工厂”发展较早的沙口集乡,先后引进箱包、灯饰、服装、毛绒玩具、电子元件等加工项目31个,打造家庭手工业专业村7个,初步形成了“大屯、刘屯、集东服装加工,岗上箱包加工,北辛庄灯饰加工,河沟、郑二庄毛绒玩具加工”的发展格局。在扶贫微工厂带动下,魏县乡村扶贫产业竞相发展,全县已发展家庭手工业专业村、产业特色村等个,建设扶贫产业园区23个。此外,扶贫微工厂还帮“微企业”减轻了投资负担。张二庄镇南刘庄村扶贫微工厂的负责人孙艳伟直言:“每年只付两万元租金,前期投资小,用工成本低,经营风险低,这样做生意很踏实。”孙艳伟是在当地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现在主要负责帮一家大企业做来料加工,成品棉服由企业负责销售,微工厂只负责生产管理、产品质量,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事实上,魏县还对扶贫微工厂的承包房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帮助他们破解了用地、用工、资金等多项难题,为“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两项激励增活力在魏县,百姓家门口就业的火热场景有力展示了扶贫微工厂对农村发展所带来的可喜转变。在这一成效的背后,是魏县在建设、管理微工厂各个环节进行了系列积极探索。
——微工厂投资不小,村里怎样才能建得起,愿意建?——各村建设用地、就业需求不一,微工厂如何才能建得快?建得好?——企业用工要求不一,如何保证微工厂的带贫成效?实践中,魏县推出两项奖补激励政策,并探索三种建设模式,对上述难题进行了一一破解。“建微工厂少则二三十万,多则七十来万,村里没钱投,企业不愿投,多亏了县里的财政奖补政策。”魏县张二庄镇党委书记刘玉涛介绍,魏县在实施扶贫微工厂项目时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发展模式。项目的奖补资金主要来源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对村集体投资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的,实行全额补助,分3年补贴到位,建成验收后第一年补贴80%,剩余20%分两个年度进行拨付。建设扶贫微工厂,出租增收只是第一步,招商运营、务工带贫才是关键。魏县各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人口居住集中,微工厂建成后招商难度不大。但是,一些农村贫困人口在年龄、劳动能力方面明显不占优势,企业入驻后如何才能提高带贫积极性?在李辛庄扶贫微工厂,来自雄安的车间负责人周坤鹏告诉记者,在企业入驻之前,村里就明确提出了“要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入厂务工”的要求,不愿带贫的企业既是出再多的租金,也无法完成入驻。“啥叫扶贫微工厂?工厂是载体,扶贫村才是关键。”在现场,李辛庄的一名村干部有意将“扶贫”二字提高了许多分贝。事实上,魏县对扶贫微工厂的发展采取的是“双补贴”,一为对村里的建设补贴,另一项则是对企业的带贫补贴。该县对入驻微工厂企业,原则上要求企业优先安排贫困对象,一般不少于10人,并占用工总数的30%以上。在符合此要求的基础上,企业每吸纳一个贫困工人,每年可获得补助元,连补三年。此外,贫困工人使用的加工设备还可享受最多%补助,并按“带资入股”进行分红。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魏县坚持节约、保质、及时的原则,因村制宜,探索出了新建、改建、租赁三种模式以适配不同村情。——针对一些没有集体资产、无条件为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厂房的村,可在村集体土地或租用闲置宅基上新建“扶贫微工厂”。如沙口集乡刘屯村,利用村内废弃坑塘建成两座二层“扶贫微工厂”,总面积平方米,引进3家用工密集型企业,吸纳余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40余人。——鼓励乡镇或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资源,按需求进行改建,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如牙里镇楼东村,将废弃多年的学校改造成平方米“扶贫微工厂”。此工厂整体出租后,村内每年可获租金3万元,并实现30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对租用民房或其他厂房的加工点,凡是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0人以上的,经严格验收达标后,可就地转化为“扶贫微工厂”,实行统一管理。在大马村乡,现已通过转化形成2座“扶贫微工厂”,拥有生产设备60余台,每日出货量达余件,吸纳5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五重举措聚合力在扶贫微工厂管理方面,魏县也是下了一番“绣花功”,大力推行“扶贫微工厂+”模式,将党建、群团建设等植入其中,有效激发了脱贫动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农村,党支部就是村庄发展的火车头;在魏县微工厂,亦如是。实践中,魏县推出“扶贫微工厂+党建工作”,引导具备条件的微工厂建立党支部或设置党小组,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并加强对优秀青年的教育培养,增添了党员队伍有生力量。同时,魏县推出“扶贫微工厂+文明创建”的模式,在企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志愿服务、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宣传“重信义、敢担当、创大业、爱家乡”的新时期魏县精神,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员工”评选活动,传递正能量,激发新干劲。“工厂里大多是身体有缺陷的贫困群众,这也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在仕望集乡崔阁村“扶贫微工厂”,业主李书英表示,她同时也担任着工厂的妇委会主任,微工厂是她开展妇联工作的一个新阵地。这仅是魏县群团、妇联等工作在微工厂得以延伸开展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魏县不断拓展“扶贫微工厂+群团工作”的模式,引导团县委、县妇联、县工会、县残联等群团组织,在具备条件的“扶贫微工厂”成立相应组织,分别开展青年志愿者帮扶及青年能手、青年先锋岗、“巾帼创富能手”“孝贤媳妇”评选等活动。通过系列载体活动,对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引导员工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带头干事创业发挥了十分积极作用。此外,魏县还在扶贫微工厂日益壮大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扶贫微工厂+育才育智”“扶贫微工厂+地方文化”两大有力举措。在规模比较大的微工厂建设扶贫培训中心,负责对本厂及周边微工厂工人进行技能和管理培训,成为育才育智的孵化器;结合魏县实际,加强组织引导,将一些分散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家庭手工作坊发展成“扶贫微工厂”,在带贫的同时,积极传承了土纺土织、饸饹加工、草编等传统技艺。置身魏县的扶贫微工厂,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随处可见,溢满喜悦的笑脸随处可见,农村现代产业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随处可见。毋庸置疑,在当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扶贫微工厂,正带给这方热土无限生机。编辑校对:王健任崔筱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