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县道口镇五星村关公大刀,挥斩蔡阳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guides.html

五星村,曾经与东关村统称五星庄,包括:北小堤、北门里(小寨里)、北辛店、脚力士街、东关村。年秋,分开成了两个大队,东关叫东关大队,五星由原来的五星庄沿革为五星大队。

北辛店街:位于道口镇老城北门外,据传,有辛姓人家在此开设店铺,地处城北,“北辛店”因此得名,年,规划为街,取名北辛店街。

北门里:又叫小寨里,北至道口镇北门遗址,南至码头街,全长米,该街地处道口镇老城北门里,由此取名“北门里街”。

脚力士街:解放前,该街是出卖劳动力的市场,一些贫穷群众,为谋求生活,出卖劳力在此处找主家雇佣,或背扛物资,或承接运载,时常依街而立,由此得名“脚力士街”。

五星村,位于道口镇政府东北二公里处,北与浚县界牌村、薛村为邻,东与城关镇张庄村、康庄、夏庄、刘店搭界,南与东关村相邻,西与顺北村相连,全村人口有人,耕地剩有亩,有13个村民小组,名中共党员,民族有汉族、回族。村中姓氏有:杜、王、于、马、毛、郭、李、刘、高、苑、董、卢、芦、苏、胡、睢、冯、陈、曲、郑、范、张、申、姜、薛、悦、孙、周、裴、雷、贺、赵、景、栾、袁、徐、杨、吕、候、魏、耿、朱、暴、仼、鲁、秦、贾、陶、程、画、巫、段、任、肖、焦、解、靳、吴、付、丁、方、曹、万、韩、康、郜、段、武、佘、翟、白、谷、唐、许、葛、崔、苗、柴、孟、田、牛、尚、聂、齐、蒋、藏、班、位、龙、宋、常、明、文、邵、谢、彩、夏、仝、代、林、仇、安、司、户、潘、柳、姚。

五星村经济主要由工业、农业、服务业组成,十几家塑料厂在此形成了工业园区;多家旅馆、宾馆、饭店、商超,带动了村中经济的发展。

早在金朝时期,道口是黄河左岸金堤上的一个渡口,最早有一李姓人家,在此摆渡为生,故称“李家道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道口古镇是一个因卫河而兴盛的镇埠,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界商贾,奇才精英,汇聚于此,他们和道口的先民,一同缔造了古镇的运河文化,使道口曾一度成为卫河(隋唐运河永济渠)上游***的货物集散地、货品交易商埠。

据村中的老人回忆:从桥上村到北三里湾,十里的卫河段,除去航道,曾经全都靠满了船,河道最宽处,能并排停靠六只船。河道内,船桅如林,帆樯蔽日;航道上,行船比肩接踵,一艘接一艘;上行的船,纤夫们一队接一队,船上号工的喊号声,或宛转悠扬,或苍劲吃力,此起彼伏,这声声喊号,喊来了运河古镇的繁华。号工编排的曲调,合辙押韵,运河上的纤夫,被晒得皮肤黝黑,他们有着铮铮铁骨,绷紧的纤索,他们在勇往直前;卫河的夜景俨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船桅上“气死风”桅灯高挂,其光甚明,船头船尾的警示灯,扑朔萤闪,灯光倒映在水中,如星月坠河,涟漪澜散;渡口上,人头攒动,灯笼游走,各行各业的人们,正在收工,忽有人在岸上高喊:“有住店的木有?卫河客栈,走起啦!”如此景象,渡口的集市,宛如仙界,成了当时的“道口一景”。

卫河水,源于太行山南麓的百泉之地,它流经新乡、卫辉、浚县、道口、汤阴、内黄、清丰、南乐至河北魏县、大名、山东冠县,于徐万仓处与漳河汇流,进入海河,是我国最早的一条南北大运河。道口位居运河的要冲,得地利而兴。卫河干流全长公里,道口段4.61公里,从浚县王湾南入,自滑县军庄北出。清朝乾隆年间,道口开始日日有集。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水路更加畅通,上可达白泉,下可抵天津。天津的经济影响很快覆盖了直隶、山西、内蒙、山东及河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成为拉动这些地区近代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龙头。大量天津进口的各色布匹和其他洋货,经南运河和卫河输入到山东的临青州、河北的大名府、豫北的彰德府(今安阳市)、卫辉府和怀庆府(今沁阳市)。而这些地区这一时期运往天津的药材、棉花等货物,也是经卫河下运,道口正是这个集散之地。除了通畅的水路运输之外,还有土路与铁路交汇的得天之便,将布匹和其他洋货通过土路运往濮阳、清丰、长垣、内黄等地,再将这些地区的棉花、粮食等土货运往天津。水路、铁路、土路“三路”交汇于道口,使道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旱码头”。水陆交通的便利,使道口成为商贾云集、人烟辐辏,远近文明的“水旱码头”,被世人尊誉为“小天津”。

五星村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和运河文化。脚力市街的武术,小寨里的竹马,北辛店的青狮、背阁,名声悠远。唐宋时期,道口古镇的商铺林立,沿河码头,货物来往繁忙,商号云集,川流不息。上至百泉,下至天津,道口镇五星也是货物的中转集散地,货物中转远至东京开封,道口古镇从此以运河而生。明清时期,古镇道口有“三关六铺”之称,五星位于道口的北部,面积占道口古镇的三分之一。

道清铁路:年,英国人在道口设立福通公司,开始修建从浚县道口至博爱清化的道清铁路,全长公里。它是我国当时的五条铁路之一。年(光绪三十三年)建成通车,县境内长25公里,设两个车站。道清铁路对浚县尤其是道口镇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年,又开通了道(口)楚(旺)铁路。两条铁路全场公里,主要将焦作等地的煤炭源源不断的运送到道口。清光绪二十八年(年)英国“福”公司为运送焦作煤炭修建了“道清铁路”(道口至博爱清化镇)长公里,年收归国有,年建成通车。道清铁路终点站在北三里湾卫河码头处(今县粮库东侧,现保留当时为火车加水用的水塔遗址一处,俗称“洋井”)。年国共两党部队为防止侵华日军沿铁路侵入中国腹地,将路上铁轨拆除。从铁路修通到路废的三十余年时间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道口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这时的道口古镇集水路、铁路货物中转、陆路货物集散于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旱码头”,为道口古镇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据《流经浚县的大运河》一书记载:民国二十五年(年)浚县县城有商户家,道口有家(当时道口属浚县辖)。“万屋麟次、商铺栉比”是当时道口古镇的真实写照,用“小天津”与“日进斗金”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这个时期工商业经营主要有粮行、盐业、煤炭、煤油、锡器、酿造等。其中,盐业最为发达,清末民初,天津长芦盐业公司在道口设盐务局(又称硝磺局),建缉私队(俗称盐巡)。负责浚滑附近诸县海盐营销,同时销往山西等地。

道口粮仓:位于道口镇五星村省直属粮库院内,始建于民国末期,环形建筑,砖石木结构,坐南向北,高约8米,外直径11.9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该建筑青石墙基,青砖白灰垒砌,向北开门(宽1.3米)。上出三层叠式砖檐。檐下环墙设四扇通风门,攒尖屋顶,上覆青瓦。该粮仓现存两座,自东向西排列,相距4.6米,一座保存完好,另一座房顶坍塌,墙体残缺,被毁原因不详,粮仓西北部有一运粮通道,通道上部于大运河河堤相平,下部为青石垒砌涵洞,高1.9米,宽1.48米,长12米,直通大运河河道。该建筑设计构造巧夺天工,行制独特,为豫北地区建筑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滑县粮食作物丰富,道口镇交通便利,当时已漕运为主,在此设粮库储备粮食以备京师之用。道口粮仓西邻卫河,初建时规模较大,数目较多现仅存两座,其中一座保存完好,在粮仓于卫河之间,设立有上下船用的粮运码头及运粮通道。目前,粮仓大门通道遗迹依然存在,运粮通道设施仅容一人通过,保存较为完好。

道口镇五星村

五星村,曾经与东关村统称五星庄,包括:北小堤、北门里(小寨里)、北辛店、脚力士街、东关村。年秋,分开成了两个大队,东关叫东关大队,五星由原来的五星庄沿革为五星大队。

北辛店街:位于道口镇老城北门外,据传,有辛姓人家在此开设店铺,地处城北,“北辛店”因此得名,年,规划为街,取名北辛店街。

北门里:又叫小寨里,北至道口镇北门遗址,南至码头街,全长米,该街地处道口镇老城北门里,由此取名“北门里街”。

脚力士街:解放前,该街是出卖劳动力的市场,一些贫穷群众,为谋求生活,出卖劳力在此处找主家雇佣,或背扛物资,或承接运载,时常依街而立,由此得名“脚力士街”。

五星村,位于道口镇政府东北二公里处,北与浚县界牌村、薛村为邻,东与城关镇张庄村、康庄、夏庄、刘店搭界,南与东关村相邻,西与顺北村相连,全村人口有人,耕地剩有亩,有13个村民小组,名中共党员,民族有汉族、回族。村中姓氏有:杜、王、于、马、毛、郭、李、刘、高、苑、董、卢、芦、苏、胡、睢、冯、陈、曲、郑、范、张、申、姜、薛、悦、孙、周、裴、雷、贺、赵、景、栾、袁、徐、杨、吕、候、魏、耿、朱、暴、仼、鲁、秦、贾、陶、程、画、巫、段、任、肖、焦、解、靳、吴、付、丁、方、曹、万、韩、康、郜、段、武、佘、翟、白、谷、唐、许、葛、崔、苗、柴、孟、田、牛、尚、聂、齐、蒋、藏、班、位、龙、宋、常、明、文、邵、谢、彩、夏、仝、代、林、仇、安、司、户、潘、柳、姚。

五星村经济主要由工业、农业、服务业组成,十几家塑料厂在此形成了工业园区;多家旅馆、宾馆、饭店、商超,带动了村中经济的发展。

早在金朝时期,道口是黄河左岸金堤上的一个渡口,最早有一李姓人家,在此摆渡为生,故称“李家道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道口古镇是一个因卫河而兴盛的镇埠,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界商贾,奇才精英,汇聚于此,他们和道口的先民,一同缔造了古镇的运河文化,使道口曾一度成为卫河(隋唐运河永济渠)上游***的货物集散地、货品交易商埠。

据村中的老人回忆:从桥上村到北三里弯,十里的卫河段,除去航道,曾经全都靠满了船,河道最宽处,能并排停靠六只船。河道内,船桅如林,帆樯蔽日;航道上,行船比肩接踵,一艘接一艘;上行的船,纤夫们一队接一队,船上号工的喊号声,或宛转悠扬,或苍劲吃力,此起彼伏,这声声喊号,喊来了运河古镇的繁华。号工编排的曲调,合辙押韵,运河上的纤夫,被晒得皮肤黝黑,他们有着铮铮铁骨,绷紧的纤索,他们在勇往直前;卫河的夜景俨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船桅上“气死风”桅灯高挂,其光甚明,船头船尾的警示灯,扑朔萤闪,灯光倒映在水中,如星月坠河,涟漪澜散;渡口上,人头攒动,灯笼游走,各行各业的人们,正在收工,忽有人在岸上高喊:“有住店的木有?卫河客栈,走起啦!”如此景象,渡口的集市,宛如仙界,成了当时的“道口一景”。

卫河水,源于太行山南麓的百泉之地,它流经新乡、卫辉、浚县、道口、汤阴、内黄、清丰、南乐至河北魏县、大名、山东冠县,于徐万仓处与漳河汇流,进入海河,是我国最早的一条南北大运河。道口位居运河的要冲,得地利而兴。卫河干流全长公里,道口段4.61公里,从浚县王湾南入,自滑县军庄北出。清朝乾隆年间,道口开始日日有集。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水路更加畅通,上可达白泉,下可抵天津。天津的经济影响很快覆盖了直隶、山西、内蒙、山东及河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成为拉动这些地区近代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龙头。大量天津进口的各色布匹和其他洋货,经南运河和卫河输入到山东的临青州、河北的大名府、豫北的彰德府(今安阳市)、卫辉府和怀庆府(今沁阳市)。而这些地区这一时期运往天津的药材、棉花等货物,也是经卫河下运,道口正是这个集散之地。除了通畅的水路运输之外,还有土路与铁路交汇的得天之便,将布匹和其他洋货通过土路运往濮阳、清丰、长垣、内黄等地,再将这些地区的棉花、粮食等土货运往天津。水路、铁路、土路“三路”交汇于道口,使道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旱码头”。水陆交通的便利,使道口成为商贾云集、人烟辐辏,远近文明的“水旱码头”,被世人尊誉为“小天津”。

五星村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和运河文化。脚力市街的武术,小寨里的竹马,北辛店的青狮、背阁,名声悠远。唐宋时期,道口古镇的商铺林立,沿河码头,货物来往繁忙,商号云集,川流不息。上至百泉,下至天津,道口镇五星也是货物的中转集散地,货物中转远至东京开封,道口古镇从此以运河而生。明清时期,古镇道口有“三关六铺”之称,五星位于道口的北部,面积占道口古镇的三分之一。

道清铁路(道口火车站)

道清铁路:年,英国人在道口设立福通公司,开始修建从浚县道口至博爱清化的道清铁路,全长公里。它是我国当时的五条铁路之一。年(光绪三十三年)建成通车,县境内长25公里,设两个车站。道清铁路对浚县尤其是道口镇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年,又开通了道(口)楚(旺)铁路。两条铁路全场公里,主要将焦作等地的煤炭源源不断的运送到道口。清光绪二十八年(年)英国“福”公司为运送焦作煤炭修建了“道清铁路”(道口至博爱清化镇)长公里,年收归国有,年建成通车。道清铁路终点站在北三里湾卫河码头处(今县粮库东侧,现保留当时为火车加水用的水塔遗址一处,俗称“洋井”)。年国共两党部队为防止侵华日军沿铁路侵入中国腹地,将路上铁轨拆除。从铁路修通到路废的三十余年时间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道口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这时的道口古镇集水路、铁路货物中转、陆路货物集散于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旱码头”,为道口古镇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据《流经浚县的大运河》一书记载:民国二十五年(年)浚县县城有商户家,道口有家(当时道口属浚县辖)。“万屋麟次、商铺栉比”是当时道口古镇的真实写照,用“小天津”与“日进斗金”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这个时期工商业经营主要有粮行、盐业、煤炭、煤油、锡器、酿造等。其中,盐业最为发达,清末民初,天津长芦盐业公司在道口设盐务局(又称硝磺局),建缉私队(俗称盐巡)。负责浚滑附近诸县海盐营销,同时销往山西等地。

道口粮仓

道口粮仓:位于道口镇五星村省直属粮库院内,始建于民国末期,环形建筑,砖石木结构,坐南向北,高约8米,外直径11.9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该建筑青石墙基,青砖白灰垒砌,向北开门(宽1.3米)。上出三层叠式砖檐。檐下环墙设四扇通风门,攒尖屋顶,上覆青瓦。该粮仓现存两座,自东向西排列,相距4.6米,一座保存完好,另一座房顶坍塌,墙体残缺,被毁原因不详,粮仓西北部有一运粮通道,通道上部于大运河河堤相平,下部为青石垒砌涵洞,高1.9米,宽1.48米,长12米,直通大运河河道。该建筑设计构造巧夺天工,行制独特,为豫北地区建筑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滑县粮食作物丰富,道口镇交通便利,当时已漕运为主,在此设粮库储备粮食以备京师之用。道口粮仓西邻卫河,初建时规模较大,数目较多现仅存两座,其中一座保存完好,在粮仓于卫河之间,设立有上下船用的粮运码头及运粮通道。目前,粮仓大门通道遗迹依然存在,运粮通道设施仅容一人通过,保存较为完好。

大王庙

大王庙:始建于明代,位于顺河街北约1.5公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正殿坐东向西,南北长17.03米,东西宽16.6米,檐高7.6米,通深6米,建在0.21米高的基石上。正殿为单檐硬山式,属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屋顶。殿门朝西,俯瞰卫河。大王庙正殿供奉着谢、黄、张、李、朱五位大王,是我国历史上与治水有关的五位先贤,即:南宋谢绪,明代黄守才、张居正,战国李冰,清代朱之锡。据记载,明万历十八年,道口镇任德民、郭东野等八家商户,集资修建了大王庙。

村中庙宇:南有二郎神庙,中有大王庙,北有蔡阳坟。据二郎神庙的碑文记载,大王庙建于明万历年间。运河的繁荣,使天津的盐商和各地商儒在此建庙兴商,各地的水路商户平安来往,使大王庙名声大震,香火鼎盛一时,客商平安往来,兑现许愿,好戏连台,道口人都成了唱听戏的内行,不管唱什么戏,都有人懂,素有“唱戏能跑南北二京,不懂别来道口蒙”的说法。

村中古会有:正月二十九,四月初八,

古今名人:

肖纯宫:曾任县工业局局长、二轻局局长、上官村党委书记、县委职改办主任。

肖纯禄:曾任***局长。

高光远:民国时期,道口图书馆馆长,

高凤山:曾任江苏嘉峪关博物馆馆长。

高凤来:曾任春都集团董事长,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海廷:淮海战役老兵、团级干部。

鄢发义:县优秀***员、企业家、经济师。

刘殿选:造纸行业、企业家。

杜爱君:绘制的“瓦岗寨全图”、“老道口全图”,受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著名作家,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赏赞,曾被特别邀约参加“中、日、韩”三国艺术研谈会,作品多被业内友人收藏,其作品风格自然率真,数次获金、银大奖。

关公斩蔡阳的传说

在五星村西北不远,一硕大的坟冢上,古树葱茏,幽林密织。笔者曾瞻仰过这处墓地,冢高数米,荆棘丛丛,荒草遍岗,侧身都无法通行。据民间流传的说法,这处古冢,是三国时期曹操部将蔡阳之墓。查三国史籍,寻蔡阳墓地归属,驻马店驿城,貌似是关公斩蔡阳之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众说纷纭,五星村西北的这处蔡阳墓地,风雨里,已伫立一千多年。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蔡阳被斩于马下,始葬于何处,墓地有否迁转,遍查史料,无有可考。五星村的蔡阳之墓,在滑州城中,也有一段类似驻马店驿城的传说。据《三国演义》中载:关羽在土山被困,与曹操约了三件事后,一边思念刘备,一边亲自护送甘、糜二夫人,随曹操踏上了回许都之路。途中,曹操故意将关羽与二位嫂嫂置于一室,使其乱君臣之礼。关羽大怒,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意,曹操观之肃然。又取异锦所作战袍一领赠与关羽。关羽接过战袍,仍将旧衣穿在外,曹操诧异,关羽说旧袍乃刘皇叔所赐,穿之如见兄面,不能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外。曹操愕然。

到了许昌,曹操对关羽格外厚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关公美女、绫锦、金银器皿等,以买其心;关羽常怀去心,曹操深为焦虑。一面遣张辽前往劝说,一面又将吕布所遗赤兔马赠与关羽。关羽深感曹操厚意,但难忘刘皇叔厚恩,只答应要立功以报丞相,然后方去。曹操连连叹息不止,却深赞其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

此时,刘备连失了小沛、徐州、下邳,已无容身之地,无奈暂投袁绍。冀州袁绍府里,刘备言激袁绍兴兵伐曹,袁绍从其言。曹操闻袁绍起兵,也急起大军十五万前往迎战,袁军先锋大将颜良,威武异常,在白马连斩宋宪、魏续二将,又败徐晃,其锐无人能挡,曹操心中忧闷,甚感不快。程昱献计让云长出阵,一则可敌颜良,二则可使袁绍心疑刘备而杀之。关羽不知刘备在袁绍处,为报曹操厚待之恩,连斩颜良、文丑二将。袁绍盛怒,欲斩刘备,又被其巧言说服。不知内情的刘备,致书责备关羽割恩断义,关羽方知刘备之所在,恸声大哭,回书涕言前情,不在话下。

这是《三国演义》中,关公“千里走单骑”的史实背景。关羽在白马坡斩了文丑,不顾曹操的盛情挽留,挂印封金,要护送二位嫂嫂千里寻兄。曹操甚为所动,只好亲自于霸桥赠袍相送,关羽策马,消失在天地尽头,曹操遥望着关羽人马远去,感叹天下英豪不为己所用,黯然神伤。

且说关羽千里寻兄,一路昼行夜宿,来到了白马城下(三国时期,滑县称为白马县),得知是张飞守城,关羽甚是惊喜。当日孙乾领关公命,入城见飞。施礼毕,说:“今关羽送二位夫人至此,请将军出迎。”张飞听罢,默不作答,随即披挂持矛上马,引一千余人,径出北门。

关公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付刀与周仓接了,拍马来迎。只见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连忙闪过,便叫:“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飞喝曰:“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关公曰:“我如何无义?”飞曰:“你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今又来赚我!我今与你拼个死活!”关公曰:“你原来不知!我也难说。现放着二位嫂嫂在此,贤弟请自问。”二夫人听得,揭帘而呼曰:“三叔何故如此?”飞曰:“嫂嫂住着。且看我杀了负义的人,然后请嫂嫂入城。”甘夫人曰:“二叔因不知你等下落,故暂时栖身曹氏。今知你哥哥下落,特不避险阻,送我们到此。三叔休错见了。”糜夫人曰:“二叔向在许都,原出于无奈。”飞曰:“嫂嫂休要被他瞒过了!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关公曰:“贤弟休屈了我。”孙乾曰:“云长特来寻将军。”飞喝曰:“如何你也胡说!他那里有好心,必是来捉我!”关公曰:“我若捉你,须带军马来。”飞把手指曰:“兀的不是军马来也!”

关公回顾,果见尘埃起处,一彪人马来到。风吹旗号,正是曹军。张飞大怒曰:“今还敢支吾么?”挺丈八蛇矛便搠将来。关公急止之曰:“贤弟且住。你看我斩此来将,以表我真心。”飞曰:“你果有真心,我这里三通鼓罢。便要你斩来将!”关公应诺。须臾,曹军至。为首一将,乃是蔡阳,挺刀纵马大喝曰:“你杀吾外甥秦琪,却原来逃在此!吾奉丞相命,特来拿你!”关公心想:若斩不了蔡阳,就是和曹操一心,张飞就要与他断绝兄弟情义。关公无奈,只好迎战蔡阳。

蔡阳,曹操军中宿将,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有万夫不当之勇,天下用刀名家,刀法极为精深,虽年过六旬,但神勇不减壮年,据说曹操军中的第一猛将许褚,也未必能稳胜蔡阳。关公虽然厉害,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跋涉,已人困马乏,饥渴难耐,和蔡阳斗了几十回合,分不出胜负,关公自觉力气不足。关公是个仁义之人,守信用,讲义气,在战场上明杀明斗,从不暗箭伤人。可眼下,张飞在城上擂鼓助威,三通鼓已擂过两通,再战不胜,关公就没法向张飞交待,关公急中生智,便想计斩蔡阳。关公打马来到蔡阳跟前说:“来将报上名来,本将从不杀无名之辈”,蔡阳一听关羽这样问话,恨不能将关羽一劈两半,呵斥道:“你过五关斩六将,杀了我诸多兄弟,我今取你命来!”关羽不慌不忙,说道:“我不给你打,你不是蔡阳”。蔡阳懵然,说道:“怎么我不是蔡阳?谁是蔡阳?”关羽说:“你后边来的那人才是蔡阳!”。蔡阳不知是计,回头看时,关羽一刀劈过,蔡阳已人头落地,雪溅战马。霎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将蔡阳的人头、身、马、刀等物闪间旋成五个大土丘,风停张飞看得目瞪口呆,恍然大悟,急忙打开城门,迎接皇嫂和二哥进了白马城内,失散了十二年的铁血弟兄,一番刀枪验心之后,紧紧相拥,从此,铸志成城,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前奏。

关于这一段三国的传说,在其他地区,民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说法,关公斩蔡阳,确切的地址以及蔡阳墓的真实属地,史学家一向都有争议。《一村一故事》重在采集村中现行流传的故事传说,无论是非曲直,无论道听途说,都是五星村一段有关三国的传奇佳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