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名历史人物58澎湃在线

                            

杨友云

杨友云(—),名奇峰,字友云。大名县西付集乡(原鲍庄乡)中户村人。中共党员。—年就读于直隶省立大名第七师范学校。七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潮迭起,他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国民党军警围攻七师,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他组织学生,成立武装纠察队,任总指挥,和敌人进行斗争,为此被捕入狱。出狱后,先后在南乐、清丰和大名等县教书。“七七事变”后,—年,在丁树本、陈明韶组织的大名县抗日政府任职。—年,在魏县抗日政府任粮秣科科长。—年,在冀鲁豫边区任参议员驻元城县小组组长。—年,先后任元朝县简师教导主任,一高校长兼师范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大名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文教局局长、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杨友云对工作极端负责。他长期任办公室主任,从事文字工作。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报告、经验总结,多出于他的手笔。对于材料的收集、整理、加工、提炼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常常亲自带领办公室几个青年干部连夜加班,通宵不眠。那时,县委、县政府每周向地委或行署电话汇报,每次的汇报材料他坚持要加工整理文字,要有情况,有经验,内容充实,不得应付。工作材料整理好以后,在电话上逐字逐句地念。县委办公室由一名女同志负责电话汇报任务。每逢汇报时,他总是站到旁边听着,念错一个字,一个标点,他也随时加以纠正。参加革命工作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工作岗位上从来没有歇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他一生先后调动工作十几次,从来没有因工作调动借机休息。工作中每年请假没有超过3次,每次请假没有超过3天。他参加工作后,常常一年只在家过3天节假日,其他时间全部是在机关度过的。办公室的同志对他生前的出勤情况作过一次统计,几十年来出勤率每年平均达到97%。每次工作调动,都是头一天接到通知,第二天就赶到新岗位。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总是一句话:“行,明天就走!”他一生几上几下,能官能民,从来没问过为什么。当旁人问他时,他总是说:“这是组织上的事”“工作的需要”。

他作风简朴、克己奉公。“文化大革命”后任县政协副主席,外出办事有坐车条件,但他坚持不坐小汽车。他给机关人员算了一笔账说:“去邯郸一趟,坐公共汽车,往返只花3元6毛钱,坐小汽车司机补助加耗油花费就不知是几个3元6毛钱了。”在政协搞文史资料,去南乐调查,往返华里,去莘县往返华里,都是骑自行车。他的孙子杨江勇要求他在县城给自己找个工作,他以“领导干部不能以权谋私”拒绝。后来,杨江勇和一位女工谈恋爱,女方家长提出让老杨离休,让江勇接班,婚事方成。他决然回答说:“孩子的事应由自己处理,不能拿老人离休,孙子接班为条件,那样影响不好!”女方家长悻然离去,孙子的婚姻之事也就此告吹。杨友云于年离休。他人退心不退,继续为革命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多次应邀为青年干部和学生作革命传统报告。还先后为党史和文史撰写史料10余篇。患病期间,仍关心国家大事和县里工作,被干部群众誉为“为革命奋斗大半生的老黄牛”。

(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

原标题:《大名历史人物(58)》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