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惠英从编辑金瓶梅语言研究论文集的宗

一汉语方言研究是个新学科《金瓶梅语言研究论文集·编者的话》:《金瓶梅》的语言研究,指从专业角度来说的语言学方言学方面的研究,情况就比较特殊。中国方言学的开创,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算起,至今还不到一百年。所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写的各种有关《金瓶梅》的字书、词典、百科辞典,虽然都涉及《金瓶梅》的语言文字,但从语言学专业角度编写的,特别是从方言学研究角度来编写的,真是很少,少得可怜。随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方言》杂志年的创刊,全国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时期,方言研究这个学科得以建立并繁荣。回想年《中国语文》第4期我写的《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时,还常引用五、六十年代为推广普通话而普查方言后保存的油印本资料,而本世纪的金瓶梅语言研究文章,就可引用大量的方言调查论著。可见,时代的前进,方言学科的兴起和发达,为“金学”的语言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尽管如此,由于方言学科毕竟是个新兴学科,综合大学文科开设方言学专修课的院系还寥寥可数,所以人才的培养还需时日。很自然,涉足《金瓶梅》语言和方言研究的专业人士也就很少,因此,语言或方言学科的学术杂志上登载的有关《金瓶梅》语言的文章也还不多。有鉴于此,我和年轻学者宗守云先生商量,把相关文章集结起来,展示《金瓶梅》语言、方言研究的一个方面。为“金学”的多方面研究添一块砖、加一片瓦。作为方言研究的专业要求,我们把本论文集作者的出生地介绍如下:张惠英,上海崇明岛人;沈慧云,北京人;李申,江苏徐州人;周一民,北京人;宗守云,河北涿鹿人;谷向伟,河南林州人;于银如,山西浑源县人;张惠叶,山西临猗人;陈超,连云港人;吴继章,河北魏县人;黑维强,陕西绥德人。读者既可看到他们的方言背景,也可看到这些北方话背景的方言学者如何分析、如何对待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现象的。这不仅是对《金瓶梅》语言现象的揭示和挖掘,也是为研究汉语历史的发展提供资料和线索。二白话文学匿名作品的语言研究不能先有假设(以朱德熙先生一文为例)我们每一步,都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的。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发表在《中国语文》年第1期,提出汉语方言中反复问句“去不去?/喝水不喝?;去了没有?/看见没有?(VP不VP)”和“可去?(可VP)”两种句型互相排斥,不在同一种方言中存在。这两种反复问句型“互相排斥”的说法就不能成立。我家乡吴语崇明话既说“上海你去勿去?”,也说“你阿宁(可曾)去过上海”。朱先生文章“提要”中就说:代表山东方言的《金瓶梅[词话]》采用“VP不VP”句式。15页又说到:《金瓶梅》则公认是用一种山东方言写的。事实上,朱先生文章开头部分就指出,这种“VP不VP”的反复问句,“在方言里的分布很广。北方官话、大部分西南官话、粤语、闽语以及大部分吴语里的反复问句都采取这种形式。”我们由此可看到,朱先生文章并非从“VP不VP”这种反复问句,只存在于山东方言中而确证《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相反,是先确认《金瓶梅》用山东方言写作,然后认为这种“VP不VP”反复问句和山东方言一致。所以,从方法上说,是不妥的。而且,既然这种“VP不VP”的反复问句,“在方言里的分布很广。北方官话、大部分西南官话、粤语、闽语以及大部分吴语里的反复问句都采取这种形式。”我们一下就可否定《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下面,我们就要回到我们需要说明的那个“不曾、曾……不曾、未曾”的方言背景。朱文举了《西游记》、《儒林外史》中都有“可曾”(可VP)的疑问句。所举《金瓶梅》的疑问句无论是“VP不VP”还是“可VP”都有“曾、不曾”的用例。朱文举《金瓶梅》反复问句“VP不VP”18例,内有4例是用“不曾”组成,接近四分之一(按,朱文回目和总页码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的北京图书馆藏万历刊本《金瓶梅词话》):1韩道国问道:“你头口顾(雇)下了不曾?”(51.)2月娘问道:“他吃了饭不曾?”(52.)3雪娥便往厨下倒了一盏茶与他吃,因问:“你吃饭不曾吃?”(25.)4宋大巡题本已上京数日,未知旨意下来不曾?(77.)在朱文所举“可VP”问句中的“曾、不曾”例句:5可曾吃些粥汤?(54.)6里面可曾收拾?(54.)7西门庆因问温秀才,书可写了不曾?(67.)8月娘道:“你曾吃饭没有?”(55.)朱文《金瓶梅》书两种反复问句举例40,正好五分之一是用“曾、不曾”造成。那我们就看看《金瓶梅》中的有关“不曾、曾……不曾、未曾”的用法,及其方言背景:一“不曾v”表示行为、动作迄今为止没有过1何九心中疑忌,想道,西门庆自来不曾和我吃酒,今日这盃酒,必有跷蹊。(六回2页上)按,此句同《水浒》二十五回页:“何九心中疑忌,想道,这人从来不曾和我吃酒,今日这盃酒,必有跷蹊。”2(何九)心里自忖的道,我从来只听得人说武大娘子,不曾认得他。(6回3页上)按,此句也同《水浒》二十五回页:“口里自暗暗地道:‘我从来只听得人说武大娘子,不曾认得他’。”又页“不曾还得钱”。3自此和妇人情沾肺腑,意密如胶,常时三五夜不曾归去。(六回4页上)4就与上我一个棺材本,也不曾要了你家的,我破着老脸,和张四那老狗做愁毛鼠。(七回4页上)5老身不知官人下降,匆忙不曾预备,空了官人休怪。(七回5页上)6当下两个差些儿不曾打起来。(七回12页上)按,指杨姑娘和张四两个为孟玉楼嫁西门庆事吵架。7月娘因陈经济搬来居住,一向管工辛苦,不曾安排一顿饭儿酬劳他。(十八回7页下)8西门庆听了,心中越怒,险些不曾把李老妈妈大起来。(二十回15页下)按,以上都是叙述句中的“不曾”,表示没有、未尝的意思。再看下面疑问句中“不曾”的用法。二“曾……不曾;曾……没有”,问行为、动作迄今为止是否有过1妇人安排酒饭与薛嫂儿正吃着,只见他姑娘家使了小厮安童,……就来问曾受了那人家插定不曾。……妇人道,多谢你奶奶挂心,今已曾留下插定了。(七回8页上)2(李瓶儿)拙夫从昨日出去,一连两人不来家了,不知官人曾会见他来不曾。(十三回4页上)3乔大户道,也曾请人来看不曾?(六十一回20页下)4西门庆说道,俺过世公公老爷在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曾吃来不曾?(六十二回6页上至下)按,以上四例的问句是“曾……不曾”。5月娘道,你曾吃饭没有?(五十五回9页上)按,这是“曾……没有”的问句。三“v了不曾”,是“曾……不曾”的又一种说法1西门庆道,你桂姨那一套衣服,稍來不曾。(十二回2页上)2(吴月娘)见了玳安,便问你接了爹来了不曾。(十二回5页下)3端的不知哥这亲事成了不曾。(十六回10页下)4妇人说道,西门庆他刚才出去,你关上门不曾。(十七回7页下)5金莲问道,打了他,他脱了不曾?(二十回1页下)6孟玉楼走到潘金莲房中,未曾进门,先叫道,六丫头,起来了不曾?(二十一回4页上)7西门庆问道,角门子关上了不曾?(二十七回11页上)8西门庆问道,老孙祝麻子两个都起身去了不曾?(五十二回5页上)9月娘问道,他吃了饭不曾?(五十二回8页上)10潘金莲恐怕李瓶儿瞧见,故意问道,陈姐夫与了汗巾子不曾(五十二回17页下)11西门庆问贲思黄经来了不曾,玳安道,黄经同押了衣箱行李先来了。(七十一回7页下)12伯爵向西门庆说道,明日花大哥生日,哥你送了礼去不曾?(七十九回1页下)13妇人请西门庆房中坐的,问爹用了午饭不曾?(七十九回5页下)14伯爵道,我見你面容发红色,只怕是火,教人看来不曾?(七十九回14页上)15谢希大道,哥用了些粥不曾?(七十九回15页上)16果然见过了不曾?(九十一回7页上)17问八老吃了酒不曾?(九十八回12页上)按,以上十七例,都是“V……不曾”,问做了什么事没有。四未曾(1)未曾(用作副词,表示还没有)1郓哥道,你这时候寻何九,你未曾来时,三日前走的,不知往哪里去了。(九回7页下)2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早先知。休道眼前无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五十九回11页上)3孟玉楼走到潘金莲房中,未曾进门,先叫道,六丫头,起来了不曾?(二十一回4页上)(2)未曾(用作副词,表示刚刚……就……)1一日正月初九日,李瓶儿打听是潘金莲生日,未曾过(花)子虚五七,就买礼坐轿子,穿白绫袄儿,蓝织金裙,白亭花布髻球子箍儿来与金莲做生日。(十四回8页下)按,“未曾过(花)子虚五七”,即刚刚过花子虚五七。这个“未曾”不是作否定词“没有”讲,这从上下文的交代可以看出。原来花子虚死于十一月二十日:“(花子虚)不幸害了一场伤寒,从十一月初旬睡倒在床上,就不曾起来的。……挨到二十头,呜呼哀哉,断气身忘(按,忘即亡)亡”(十四回8页上)。“五七”三十五,当是十二月二十五(或是二十六)日,显然记日有差错,这且不管。下文十四回9页下又说明:“李瓶儿道,好大娘、三娘,蒙众娘抬举,奴心里也要来。一来热孝在身,二者拙夫死了,家下没人,昨日才过了他五七,不是怕五娘怪,还不敢来。”明白交代是“过了他五七”才来的。所以,“未曾”在《金瓶梅》中虽也用作否定词,但上例中不作否定词用。又如:2书童儿晚夕只在床脚踏板书搭着鋪睡。未曾西门庆出来就收拾头脑,打扫书房干净,伺候答应。(三十一回6页上)按,“未曾西门庆出来”,即西门庆刚起来,书童儿就收拾书房,伺候答应。此“未曾”如作为否定词讲,意思上虽然勉强些,或许还可通融;但在词序上,则完全说不过去。“未曾”如作否定词用,词序当是“西门庆未曾出来,……。”又如:3平安进来禀报,守备府周爷来了。西门庆冠带迎接。未曾相见,就先令宽盛服。周守备道,我来非为別务,要与四哥把一盏。(五十八回8页下)按,“未曾相见,就先令宽盛服”,指的是,刚相见,就请脱下盛服。如把“未曾”作为否定词解,认为还没相见,就请脱下盛服,就有悖情理。4春梅未曾天明,先起来,走到厨房,見厨房门开了。(八十三回10页上)按,“春梅未曾天明,先起来”,是说天刚明,春梅就先起来。否则,天未明,春梅就起来,也不点灯,就走到厨房,就显得没有道理了。因为春梅不管厨房事。《金瓶梅》书中,“未曾”除作否定词外,也用作副词“刚刚……就……”的这种用法,有其方言基础。今崇明话,“未曾”也有这种副词用法。例如:伊未曾看见伊姆妈,就跑脫口特(他刚看到他妈,就跑掉了。——指小孩淘气,不愿让他妈看到训斥他。)未曾话着,伊就哭口特(刚点到,他就哭了。)崇明话“未曾”作副词时,读为vi¤in55。用作否定词,则读n55¤in55。“未曾”用作副词表示刚刚……就……这个意思,似不多见。“不曾”的这种表示没有、未尝的用法,在白话小说中常见,在方言口语中则不属常见。北京话、山东话等北方话都没见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的《汉语方言词汇》页(语文出版社),作否定副词的“没(有)、未”,全国20个点,用“不曾”的,就只有苏州是“勿曾”,广州有“未、未曾”两个说法,建瓯有“亻不曾、未曾”两个说法。还有,江苏江淮官话也有“曾、可曾、不曾”的用法。年由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江苏语言资源资料汇编》第十九册“句子卷”94-96页,记录了“曾、可曾、不曾”(及其变体)在江淮官话以及吴语中用作疑问词、否定词的情况。属江淮官话的扬中、靖江东兴、大丰、东台、南通、海安、如皋、如东、泰州、兴化、姜堰、泰兴十二个点都用“曾、可曾、不曾”(及其变体)都用,但用作疑问词不能置于句末;吴语十九个点,只有常熟、江阴、靖江、海门四甲不用“曾、可曾、不曾”作疑问词,溧阳、高淳则否定、疑问都不用它们。吴语宜兴、常州、金坛、丹阳四个点“曾、不曾”作疑问词时可置于句末(“你吃过曾勿?”)。还有,安徽休宁话也用“曾、不曾”。平田昌司、伍巍《休宁方言的体》(载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就有不少“曾、不曾”作疑问词、否定词的用例。例如:渠去不曾去?(他有没有去?)哪里跌痛?跌不曾跌伤啊?(哪里跌痛?有没有跌伤啊?)晏着,什样饭还不曾好?(时间晚了,怎么饭还没有好?)你吃饭着不曾?(你吃饭了没有?)豆腐,你买着不曾?(豆腐,你买了没有?)渠吃过饭着,你吃不曾吃?(他吃了饭了,你有没有吃?)(以上页)渠到过很多地方,就是不曾到过北京。不曾听见过生病,什样就过身着xa?(没有听见过生病,怎么就去世了?)你到过北京不曾?/你到北京过不曾?(你到过北京没有?)(以上页)渠人不曾打出来。(他们没有打起来。——引者译)(页)我吃饭了着,你吃不曾吃?(我吃过饭了,你吃了没有?——引者译)(页)还有,赵日新《绩溪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年)记录了“曾、不曾”的用法:“曾”表疑问:渠去曾?

尔饭吃曾?

稻好割曾?

饭好曾?

葡萄红曾?(页)“不曾”一表没有,二和“就”连用表早就。一表没有:渠不曾去

尔饭吃不曾吃?

苹果红不曾?

天还不曾亮。二“就”连用表早就:我不曾就做好了(我早就做好了——引者译)

渠人不曾就动手吃了(他们早就动手吃了——引者译)两处徽语,都没记录“未曾”这个词。这样,尽管宋元以来不少白话文学作品中常见“不曾、未曾”用作否定词、疑问词,但从现存的方言口语看,则是属于吴语方言和江淮官话、徽语休宁话绩溪话的背景(粤语广州话、闽语建瓯话因不常用于白话文学作品,可暂不考虑)。这可以解释朱文引用《西游记》、《儒林外史》中“可曾”用作疑问词的用法,但《金瓶梅》中“曾、可曾、不曾、未曾”用法要复杂得多,只有吴语的多种用法可提供比较相应的用法。所以从预先设定的“公认为山东话”,不是科学的讨论白话作品语言的方法。这一类文章的方法不可取。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文刊于《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