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元赦书对唐德宗施政的影响

北京好看荨麻疹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0145/

唐德宗执政近二十六年(大历十四年五月至贞元二十一年正月),是唐中后期执政时间最长者,其年号有:建中、兴元、贞元。正史对唐德宗在建中年间的政务实施情况评价很高,“初总万机,励精治道”。后世学者多继承此说,基本无异议。

但王仲荦先生指出,德宗在经历銮驾播迁后便对藩镇一味姑息。王素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着眼于个人品行的分析,认为德宗是困则思治,泰而易骄,《兴元赦书》中的“罪己”不过是政治作秀,目的达成后,便将其抛掷脑后。

另一种说法是“能制则制”说,认为唐德宗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将各个藩镇置于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下,此说以刘玉峰、李鸿宾为代表。

一、《兴元赦书》颁布的背景

为惩治肃、代之际对于骄桿藩镇姑息妥协的弊病,德宗在对朝政进行了一番改革后,决定以武力讨平藩镇。

战争初期,唐军节节胜利,大有殄灭藩镇之势,但由于对功臣将帅处置不当,幽州朱滔、成德王武俊勾连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共抗朝廷,使得朝廷深陷战争泥潭。

建中四年八月,李希烈率兵三万围困襄城,唐汉臣、刘德信兵败丧师,汴军一蹶不振,东都告急。在紧急关头,唐德宗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队赴襄城解围。

建中四年十月,姚令言率泾原士卒五千援襄城。这次解难,士兵携带家眷,希冀能获赏赐,然朝廷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竟一无所赐。

行军至长安浐水,士兵所食饭菜过于粗糙,泾原士卒对朝廷的长期不满终于爆发,他们遂攻入长安,德宗仓皇逃亡奉天(今陕西乾县),史称“泾师之变”。

泾原叛卒为长久计,便奉迎被软禁在长安的前泾原节度使朱泚入居含元殿,主持六军事务。随后朱泚篡逆称帝,改元应天。

唐德宗逃亡奉天后,处境极其艰难。奉天在多次围攻下变得岌岌可危,幸赖李怀光由魏县率军入援,与敌军苦战于澧泉,朱泚兵败还归长安,奉天之围困才得以解除。

但是李怀光性格粗疏,屡言卢杞之奸邪,卢杞便进谗言于德宗,阻其入朝。在这种情形下,李怀光心怀疑惧,讨叛军队屯守驻地停滞不前。

而在南战场,李希烈悖逆至极,屡攻汴州、郑州,后又攻陷大梁,其他南方藩镇或闭境自守,或首鼠两端。

唐德宗被困于奉天一隅,三帝四王(三帝即唐德宗、朱泚、李希烈,四王即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并存。如此窘迫之境地,使得德宗一方面痛自贬损,言治乱之由实出于己;另一方面,遣使招诱田悦、王武俊、李纳。

用兵藩镇却导致泾原士卒乱起长安而不得不逃亡奉天以避难,为了挽救唐王朝的统治,唐德宗于奉天颁布《兴元赦书》。

二、《兴元赦书》的内容

1.唐德宗“罪己”与改元

赦书开头便是唐德宗自我贬损、自我剖析的部分:“上辱于祖宗,下负于黎庶。痛心靦貌,罪实在予”。这种归罪于己是统治者基于职责和权力的常规做法,下诏“罪己”主动承认错误便是最好的选择。

历经两次播迁、宗庙几坠于地的唐德宗不论是出于国家还是个人考虑,都要对这种状况的出现有所表示、有所行动。

赦书在阐述完大赦原因后,便宣布改建中五年为兴元元年。改元在某种程度上暗含王朝合法与政权合理之意,它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

由此可见,最初只有改元而没有年号,直到汉武帝时才有所谓的“名年建元”。

在盗贼窃居巢穴、宗庙播迁的情形下,唐德宗希冀唐政权能够兴复,“与人更始,以答天休”,遂在《兴元赦书》中宣布改元。

2.实施“推恩”

各个朝代统治者出于某种考虑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大赦,含有荡涤罪刑、皇恩浩荡之意。大赦所赦免的都是一些不法分子,宽宥虽然可体现统治者的仁义之心,但却有损司法公正。

此次“赦”的力度非常大,应与当时的艰难时局有着密切关系,唐德宗希望通过赦免来收揽民心。

《兴元赦书》亦循此趋向而又有所细化和发展。赦书对有功之臣进行恩赐爵赏、官品超次迁升,将赴难奉天且能够浴血奋战收复京师的诸道将士赐名为“奉天定难功臣”并给予优恤抚慰,以此来激励士气。

同时,对百姓租税进行不同程度的蠲免,遭戎寇蹂躏的京畿地区,奉天为德宗行幸之地,特令给复五年。此外,赦书对鳏寡孤独者的抚恤、义夫节妇的旌表,“体现出朝廷对儒家道德观念的提倡”。

这些做法虽是延续以往赦书而进行的常规“推恩”,但诏令的颁布依然有收揽民心之效。

3.《兴元赦书》中的行政性处分

政治上,针对卢杞执政时期所造成的政治弊病进行厘革。建中年间杨炎执政,他将构陷刘晏之事污蔑为德宗仇杀,这引起了唐德宗的极大不满。德宗遂起用卢杞为相以限制杨炎过于膨胀的权力。

而卢杞在将杨炎诬构致死后,他又将不附己的张镒、颜真卿排斥出朝廷,使得政治生态严重恶化。

当德宗在奉天谈及致寇之由时,非常自责并将一切祸难归咎于己。随后,陆贽上奏《论叙迁幸之由状》,认为“致今日之患者,群臣之罪也”,实际上是指责卢杞奸邪致祸。

朔方将领李怀光亦“屯军咸阳,数上表暴扬杞等罪恶”。在遭群起而攻的情况下,德宗不得已将卢杞、白志贞、赵赞远贬。

赦书宣布要根据才能选任官员,而不拘泥于常规限制;藤别选拔出左降官中可堪重用者;下诏制举以招贤纳士,等等。

这些举措能够将新鲜血液注入僵化的官僚体制,使其重新焕发政治生机。

经济上,《兴元赦书》宣布“垫陌及税间架、竹、木、茶、漆、榷铁等诸色名目,悉宜停罢”。

建中年间朝廷为削藩而征调大量军队,但军队的粮食补给问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唐德宗不得不采取一种更为“暴敛”的方式来筹措经费。

建中三年闰一月,德宗下令重新推行榷酒,这项政策在德宗即位时便下诏罢免,但此时因战争需要又诏复之。然而这些钱财在战争的消耗中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燃眉之急。

于是,德宗铤而走险向商人开刀,同年四月,下令“借商”,这主要是指向京畿地区财富超过万贯的豪强富商借贷,虽承诺说所借钱财待战争结束后归还,但大家都知道此举名为借实则强征。

在大规模搜刮后,仅得钱八十万贯。随后,政府又诏令京兆少尹韦镇查封京城所有僦柜,所得也只有二百万贯。

以此种方式敛财不仅不能解决当前所需,反而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于是出现了市民遮宰相于道路、商人“罢市”等群众性事件。

唐德宗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下诏废除这些苛敛之税,但是军队宿于外需要大量钱财,与此同时,朝廷与藩镇双方仍呈胶着状。

因此,朝廷于建中三年五月又增加两税税额、盐榷钱,两税之外又有征收,这已经与杨炎实行两税法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后又征收竹木茶漆税。

建中四年六月,德宗采纳判度支使赵赞的建议,施行“税间架”(房屋税)和“算除陌”(交易税),这些税收和后来的“宫市”被宋人认为是唐德宗朝“弊政”。不幸的是这些税收举措不仅劳而无获反而使得民心涣散,乱起长安。

军事上,对于藩镇问题作出妥善处理。建中二年正月,成德李宝臣病逝,其子李惟岳向朝廷邀旌节。唐德宗本欲矫正肃宗、代宗时的姑息之弊,同时,对这种授受旌节有着清醒的认识,故不予除授。

唐廷的强硬态度使得藩镇之间为了自身利益抱成一团,共抗朝廷。建中二年五月,魏博田悦发兵欲取昭义所辖的邢、铭二州,率先挑起争端,德宗命河东节度使马燧、幽州节度使朱滔以及李晟携神策军前往战场平叛。

战争分为南北两个战场,以河北藩镇为北战场,以梁崇义、李希烈的反叛为南战场。在削藩初期朝廷取得了不错战绩,使得藩镇锐气大减。建中三年,王武俊谋杀李惟岳,成德李宝臣势力覆灭,淄青李纳束手待毙,魏博除魏州外,其余皆为唐有。

南战场上,李希烈剿灭山南东道梁崇义,朝廷则有望重新节制襄阳。但由于朝廷对有功藩镇的不当处置,致使朱滔失去对深、赵二州的控制,王武俊失去成德原有的州镇,最后,二镇勾结田悦共抗朝廷。

情况更加糟糕的是,建中三年十一月,四镇(幽州朱滔、成德王武俊、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告天称王,抱成一团反抗朝廷,使早期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南战场上,李希烈在剿灭山南东道梁崇义后便霸占襄阳,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四镇与李希烈明里暗里勾结,共推李希烈称帝。李希烈于同年十二月自称天下都元帅,公开反抗朝廷,而且南方藩镇诸如韩榥、陈少游等或闭境自保或暗自归附李希烈。

朝廷为争取藩镇效顺,以便抽调更多军队剿灭朱泚、收复京师,遂于《兴元赦书》中宣布除朱泚悖逆不在赦免范围内,包括李希烈、田悦、等,全部恢复爵位,不予追究。

三、《兴元赦书》对唐德宗施政的影响

1.政治上的施政影响

量移左降官员,以彰显朝廷恩宥。在宣布大赦后,与之相伴的便是对左降官的处置,如堪大用者甄拔之。

左降官贬谪之地往往与流人相同,最常见的贬官及流放地便是偏远瘴疠的岭南。

此外,在唐代相关政令、赦文中又将左降官与流人相提并论,故给人一种误解,即“左降官”制度与“流人”制度并无什么不同,但据后世学者研究,这两种制度表面殊途同归,实则大相径庭。

下诏制举以招贤纳士。国家政务的运行需求取贤才,《兴元赦书》宣布制举不限资历,不论是当官者还是“白衣”出身都可参与,而且中第便授予官职,这一制度在唐朝获得长足发展。

裁减冗官,以节省花费。战争的持续性使得国家内耗外竭,而且《兴元赦书》颁行后,干戈并未马上停息,硝烟依旧弥漫。本为开源获取财富的财税举措也以《兴元赦书》的颁布而告终。

为获取财政收入、维护王朝统治,唐德宗只能采取节流的措施,裁减内外冗员,罢不急之费。

在《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中,鉴于版籍凋残、“十羊九牧”的现象,诏令百司根据职务闲废情况裁减冗员。

唐德宗此次令减省官员不仅能解燃眉之急而且适应时代需要,但由于仍未铸甲销戈,“仕进颇多,在官者既合序迁,有功者又颁褒赏”,此项举措没有立即施行。

不过裁减官员的举措并未停息,贞元十年,裴延龄上奏“官吏太多,自今缺员请且勿补,收其俸以实府库”,省官以充实国库。

《兴元赦书》通过量移左降官员、下诏制举、减省冗官等举措来厘革政治上的诸种弊端,收到彰显朝廷恩宥、求取贤才、节约支出的成效。

2.经济上的施政影响

唐德宗逃亡奉天期间痛思致祸之由,诚心悔过,采纳朝臣尤其是当时倚之甚重的翰林学士陆贽的建议,于《兴元赦书》中宣布停罢一切苛敛之税,如除阡陌、税间架、榷茶等,并且对遭受战争蹂躏的京畿、奉天等地给予程度不同的赋税减免。

兴元元年六月,朱泚被叛军枭首,七月,唐德宗车驾至兴元,颁布《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

该赦书不仅是《兴元赦书》旨意的延续,而且在此基础上有了愈发精细的处置。

百姓所欠利钱,下令停征,京兆府百姓除赦书所宣恩惠外免税一年,此项举措有利于安定京师民心。朝廷体恤、普惠百姓的恩旨并未随着内乱安定、京师兴复而消失。

此外,朝廷许令天下荒地百姓可以自由开垦,这种举措不仅能救济因灾害而一无所食的民众,并且能够调动其积极性,从而达到稳定政权的目的。

3.军事上的施政影响

实际上在《兴元赦书》颁布之前,朝廷为避免多线作战以期集中兵力收复京师,便已遣使招诱田悦、王武俊、李纳和李希烈。

赦书宣行后,收到了“人心大悦”的效果。朝廷对河朔藩镇的处置遵循《兴元赦书》并且有所延伸。

兴元元年七月,唐德宗还京师,辛卯,大赦天下,颁布《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该赦书对成德、淄青、魏博等镇节度使以及归顺将士抚慰犒赏。

同时,赦书的宣布使那些虽未公开反叛但心怀两端的藩镇,能够重新归顺唐王朝,而朝廷也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那些悖逆难制的藩镇。

唐德宗回京后面临的是一个政治秩序素乱、灾害频发、财政匮之的烂摊子,而“江南、两浙转输粟帛,府无虚月,朝廷赖焉”,这使得唐德宗对韩榥甚为倚重。

德宗根据赦书中的相关举措,积极进行政策调整,厘革旧弊。对那些关乎唐朝危亡的重要州镇,朝廷采取了相当严格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在唐德宗对藩镇妥善安置的情况下,内部环境逐渐趋于安定平和,朝廷能够腾出手来应对吐蕃的轮番进犯。

四、小结

兴元元年正月,于奉天所颁行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又称《兴元赦书》)是唐德宗面对窘境所作出的积极调整,有与民更始的意味。赦书包括帝王“罪己”,实施“推恩”,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行政性处分,显示了赦书内容在唐代的不断扩展。

政治上,量移左降官、下诏制举、裁减冗官以调整统治秩序;经济上,宣布停罢因筹措军费而推行的苛敛之税,面对兴元回京后的灾害祸乱,朝廷下诏给予不同程度的蠲免、救恤,收到安定民心之效;

军事上,为挽救危亡统治,赦免除朱泚以外的其他叛乱藩镇,虽有妥协之意,却也是唐德宗面对社会现实的清醒举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