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鸬鹚是南方的水鸟河北南部曾有一百多平方公

近年来由于气候、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加快等原因,北方水资源极其紧张,从而造成部分河道干涸、河流湖泊消失。同时也由于一些文章、百科资料的引导,对于鸬鹚这种生物,北方人了解较少,以致于今天很多人都以为它只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水鸟。课文《鸬鹚》的配图其实在古代鸬鹚也生长于北方,甚至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一带还有一个大湖名字就叫做“鸬鹚陂”。“陂”在古代是湖泊的“陂、泽、池、海、泡、荡、淀”等众多称呼里的一种。编修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大名府条里就有鸬鹚陂的记载:鸬鹚坡,在内黄、洹水旧县(指魏县在明朝之前的县城)南五里,周八十里,旧有蒲苇之利。古代的长度单位一般都是约数,所以本文也取大概数值,把周八十里约等于今天的40公里计算,其方形面积约平方公里,圆形面积约近平方公里。鸬鹚陂大概位置及面积图可能只是简单地拿出数据,对于湖泊面积大小不太直观,以今天河北省南部地区面积最大的水面,岳城和东武仕两个水库的面积来说,岳城水库水面约20多平方公里,东武仕水库则10多平方公里,和鸬鹚陂的面积相比较的话就小太多了。就拿河北省中南部水面最大的衡水湖来说,它的湖面也只有75平方公里,仅相当于鸬鹚陂面积的一半多一些。鸬鹚陂与岳城、东武仕两个水库面积对比图那么面积如此广阔的一个大湖,今天为什么消失了呢?这得从湖的形成和发展说起。北魏对于鸬鹚陂的记载,最早的是在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上有记载:(洹水,今安阳河)南水东北迳女亭城北,又东北迳高陵城南,东合垌沟,又东迳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30里,南北注白沟河,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迳高陵城东,又北迳斥丘县故城西,县南角有斥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侯矣。北魏时期的鸬鹚陂而比郦道元稍晚二、三十年的魏收所撰《魏书·地形志上》也记载:临漳,天平初分邺,并内黄、斥丘、肥乡置。有……鸬鹚陂。以《水经注》的记载来看,鸬鹚陂的位置在春秋大河(黄河)左岸,而在东周定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的年,大河决口改道东移,大河故道由于泥沙沉积形成高于地面的河道,成为了洹水继续东流的阻碍,无奈洹水北流,甚至也可能有漳水东流的作用,在低洼地带逐渐形成了鸬鹚陂。当然这个过程不会是骤然间形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到了北魏时期发展到了最大,被史学家记录在册。春秋时期的大河及鸬鹚陂位置,红圈内即是鸬鹚陂唐朝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洹水县(县志在今天魏县南旧魏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水为名,属魏郡,今属魏州。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和上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的相同,在唐朝时,鸬鹚陂面积已达八十里,有芦苇以及鱼,收获供周边州使用。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洹水县西南五里有鸬鹚陂。陂盖与成安县及河南之临漳县接界矣。或曰旧陂纵横广远。今水流断续,故余址分见于临漳及县境也。在北宋时,陂的覆盖范围或许向北扩展到成安县境,面积越来越大了。不过由于洹水等水源供给不上,陂中间的部分已经出现断续的情况,北宋时期黄河频繁改道,造成鸬鹚陂面积的变化元朝王逢《寄郑志道教谕兼简其子宗晦》诗:“鸬鹚陂上发舟航,沙石荧荧乱水光。”元朝时鸬鹚陂依然存在,并且水深也足以支持船只航行,以致于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王逢还专门写诗赠于友人,在鸬鹚陂上作为船只的始发地。清朝明清时对鸬鹚陂有记载的史籍已极为稀少,但是在卫匡国所绘的《中国新地图志》中却找到了鸬鹚陂的身影。卫匡国原名马尔蒂尼,是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汉学家。清初年春到北京,曾觐见顺治帝。到达中国后,游历了至少六七个省,对中国山川地理、人物掌故详熟于胸。著有《中国新地图志》、《中国上古历史》等。在他所绘制的《中国新地图志》北直隶一图里,则清晰地看到在北直隶最南端有一大片水面,虽然其标注为意大利文,但是通过鸬鹚陂周边各地地名,不难对照出各地名字,在这幅图上看来鸬鹚陂占地还不算太小。卫匡国《中国新地图志》里的北直隶南部一带虽然如此,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我国北方对水源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清初的《中国新地图志》里标注了鸬鹚陂,但是相信其面积已经小了很多。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河流流向也有改变,缺少了水源的鸬鹚陂走向消失已成为必然,取而代之的则是肥沃的农田以及人烟稠密的村庄。这种变化也在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化。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