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西汉曹魏期间

今天的广平县地处今天河北省南部,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县境东北、东部与馆陶县、大名县交界,北与曲周县接壤,西北、西部与肥乡县、成安县毗连,西南、南部与魏县相邻。整个县域地处黄河、漳河扇形冲积平原的中下部,属山前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带状逐渐倾斜。

作为地名,广平二字历史悠久,根据记载广平二字之名始于西汉时期,最早见于《汉书》记载,其后或为郡名,或为国名,或为路名,或为府名,或为县名,或为镇名。不过在历史上,这些以广平命名的郡、国、路、府与县、镇之间虽有一定关联,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地理概念。

广平之名来历

根据记载,两汉之际,广平国、广平郡及广平县其治所均在今鸡泽县东南的旧城营村附近,并不在今天的广平县境内,并且在隋朝初年,这个古广平县被废置。

西汉建立以后,刘邦在分封同姓诸侯王之际,还曾大封功臣为列侯,此举始于高帝六年(公元前年)十二月。此后,刘氏封王,功臣封侯,交错进行。

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汉高帝刘邦在位期间累计分封了位列侯(亦有人之说)。

根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以及《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在高帝六年(公元前年)十二月甲申,曾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封户,其封地广平侯国国都在广平县,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鸡泽县东南。可见,这时的广平侯国在今天河北鸡泽境内。

清代钱大昕说“汉制,列侯所食邑为侯国。西京侯者,封户有多少,所食或尽一县,或止一乡一亭,皆以侯国称之。”也就是说在西汉时期,稍大些的列侯也不过就是个县侯。

关东地区局部放大图

上图为高帝十年侯国分布图之关东地区局部放大图,引自王翠、马孟龙的《汉高帝十年侯国地理分布研究》,图中数字7为广平侯国编号,其位于西汉封国赵国之巨鹿郡境内。另外,这里的巨鹿郡郡治在巨鹿城,即今天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平乡镇。

根据郝良真所著的《邯郸史话》中认为,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年),赵国管辖有邯郸、巨鹿、清河、河间、恒山等5郡,这一观点与典籍记载的3郡有所区别,到后来刘如意为赵王时,其辖郡又增加了云中、雁门、代三郡,数量达到了8个。(下图为西汉赵国政区示意图,引自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

西汉高帝十一年赵国示意图

再说广平侯国,自薛欧开始,传至其孙薛泽先被封为广平侯,后薛泽改封为平棘侯,至薛欧曾孙薛穰仍为平棘侯(一说复为广平侯)。

在张哲永主编的《中国历代宰相大词典》之秦汉篇中认为,薛泽是承祖上恩荫得官,袭封广平侯的,但在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年),因罪被削夺爵位,国除。后来又得到逐步升迁,改封为平棘侯。

在陈健夫的《新儒家史书》(又名《新通鉴》)一书中认为:“薛泽者,高祖功臣,广平侯薛欧之孙也。广平侯国自景帝中二年罪绝,中五年,复封泽平棘侯,至是遂为丞相。”但在王海宝的《西汉列侯分封与传袭研究》的“西汉列侯复封情况表”中认为,广平侯国第一次国绝时间是景帝中三年(公元前年)。

不过,在贾国锁所著的《赵州名宦录》中认为,薛泽是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年)被复封为平棘侯以后,至汉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年)五月,转任为相,元朔三年(公元前)卒。元朔四年(公元前年),薛泽之子薛穰复任广平侯,平棘国除。最终到元狩元年(公元前年年),薛穰因淮南王刘安一案获罪国除。

下图为《西汉侯国地理》一书中关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年)时期赵国东部界址示意图,图中所示,这时的广平县境已在巨鹿郡内。

元朔元年赵国东部界址示意图

从广平郡到广平国

对于广平郡的始置,史载有不同说法。

首先是广平郡设置时间,其次是广平郡是在什么基础上设置而来,再就是广平国的设置时间到底是何时?

现摘取罗列如下:

郦道元的《水经注浊漳水注》中记载:“钜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钜鹿郡。汉景帝中元年为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以封赵敬肃王子为平干国。世祖中兴,更为钜鹿也。”此说,以景帝中元年(公元前年)置广平郡,且认为由巨鹿郡改置而来。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一中记载:“汉初分置广平郡,征和二年改平干国,五凤二年复为广平国,属冀州。”

光绪年间的《重修广平府志》卷首中提到:“广平郡名肇自汉景帝”。卷二的沿革表引述《大清一统志》中的观点:“广平置郡始自汉景帝,武帝改为平干国,宣帝复为广平国,至魏晋或国或郡或县,皆在今鸡泽治东二十里。北魏始徙治曲梁,以迄有明,曰州,曰路,曰府,名屡变而地不易。”上述两部史料皆认为广平郡之称始自景帝时,且在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之时复为广平国。

清代王鸣盛撰写的《蛾术编》卷四十三“说地七-广平国”一节中引述清代李赓芸观点,认为“故赵,秦置巨鹿郡,景帝中元元年更为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置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复故,哀帝建平三年更为国。”此说认为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年)由巨鹿郡改置广平郡,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复为广平郡,到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才更为广平国。

严耕望编著的《两汉太守刺史表》中介绍,“广平郡,故属巨鹿郡。景帝中六年分置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置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复为郡。哀帝建平三年更置广平国。”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年版)中认为,广平郡是西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年)分邯郸郡置,治所在广平县(今河北省鸡泽县东南)。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改为平干国,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改为广平国,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废置,三国魏黄初二年(年)复置郡。

在梁允麟所著的《三国地理志》中记载,“汉景帝中六年(前年)分巨鹿郡置,《水经注》云:改巨鹿为广平。误。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封赵敬肃王子偃(景帝孙)为平干王,以广平郡为国,改广平国为平干国。”

在郑天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0年)中认为,广平郡是西汉武帝元朔、元狩年间分巨鹿郡置。治广平县(今河北省鸡泽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鸡泽、南和、曲周等县,任县东部、平乡县西南部及永年县东部、肥乡县东北部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改平干国,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复为广平郡。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改为广平国。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入巨鹿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年)分魏郡复置。

周振鹤编著的《西汉政区地理》一书中也认为,在元朔元狩年间置广平郡一说更加合理,“巨鹿郡境因得王子侯国而扩大,遂分南部置广平郡。武帝间新置内郡常因此故。广平郡始置年,史未明言。《汉书》载王温舒为广平都尉在元朔元狩间(见本传),郡置于此时亦有可能。”他认为“景帝年间巨鹿郡领域并不大,景中元年分广平之可能性不大。”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平干国除为广平郡。至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以广平郡置国绍封广德夷王弟汉,复为广平国。刘汉(也有称作刘广汉)为广平王,国都广平,境域同平干国。刘汉是广德夷王刘云客的弟弟,其在广平王的位置上共13年,后因王莽代汉,被贬为公,后废为庶人,国除。

西汉广平郡方位图

王莽代汉后,建立新朝,全国行政区域大改名,广平国除,更名为富昌郡。《河北通史秦汉卷》中记载,富昌郡共领有广平、张、朝平、南和、斥章、任、南曲、广乡、平利、平乡、阳台、城乡、列治、直曲、直梁、富昌等16县。

那么自西汉至新莽时期,广平县属更迭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巨鹿郡-广平郡-平干国-广平郡(广平国)-富昌郡

东汉至曹魏时期的广平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帝国,新的形势下,为了统治需要,换取宗室及西汉贵族势力的支持,他又重新封置了大批诸侯王,这是一个一直不间断封置侯国的过程。

《后汉书吴汉传》载,建武二年(26年),大司马吴汉因战功由舞阳侯改封为广平侯,国都仍在今天的河北鸡泽县东南,有广平、广年、斥章、曲周四县。“帝使使者玺书定封汉为广平侯,食广平、斥漳、曲周、广年,凡四县”,这时的吴汉获封的侯国,食邑四县,明显大于一般侯国,这一点跟光武帝刘秀分封功臣时采取“大国四县,余各有差”政策有关。

在唐章怀太子李贤注释的《后汉书李贤注》一版中,进一步解释说“四县皆属广平郡。广平故城在今洺州永年县西北,广年在今永年县东北,斥漳在今洺州洺水县,曲周故城在今洺州曲周县西南。广年,避隋炀帝讳,改为永年县。”

据《后汉书》卷十八之《吴盖陈臧列传》中的记载,至建武二十年(44年)5月,吴汉去世,谥号“忠”。吴成以长子身份嗣封为第二代广平侯,建武二十八年(52年),吴成被家奴杀害后,谥号“哀”,广平侯国除,—分为三,其子吴旦被改封为灈阳侯(治所在今天河南省遂平县)。

但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到了建武十二年(36年)天下一统之后,刘秀又反手开始了大规模省并郡国县邑工作。在《后汉书》郡国志二中记载:“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以其县属(钜鹿郡)。”此处,与前面列传中广平哀侯国时间并不一致。

在李晓杰编著的《东汉政区地理》一书认为,建武十三年,光武帝开始着手清除旧王室的举动,先后下诏以“不应经义”之名将一系列王国降为侯、公。意味着这些诸侯王国在东汉已经不复存在。

根据《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下》中记载,建武十三年二月“省并西京十三国:广平属巨鹿,真定属常山,河间属信都,城阳属琅邪,泗水属广陵,淄川属高密,胶东属北海,六安属庐江,广阳属上谷。”

对于光武帝“省并十三国”之说,学界颇有争议。

钱大昕认为:“今以《志》考之,世祖省郡、国十,广平、真定、河间、城阳、泗水、淄川、高密、胶东、六安、广阳也”。

但舒峤认为,钱大昕的“省郡国十”说乃是光武末年的情况,光武一朝曾经6次共省并郡国十四:建武九年雁门郡;建武十年定襄郡;建武十二年金城郡;建武十三年广平国、真定国、河间国、城阳国、泗水国、淄川国、胶东国、六安国、广阳国(“省并西京十三国”实举九国,“十三”可能为数字之误);建武二十年五原郡;建武二十八年。不过,有的郡曾随后复置。

李晓杰认为,光武帝时期,从建武元年至七年之间,先后有十人被封,分别为中山、鲁、城阳、泗水、真定、广阳、太原、长沙、河间、淄川等十王,但截至建武十三年,前述所封的十王国不复存在。之后,光武帝省并西京十王国,其中广平属巨鹿郡。

建武十三年省并西京十王国示意图

东汉巨鹿郡、魏郡、赵国疆域图

根据《后汉书明帝纪》《章帝纪》和《孝明八王列传》中的记载,东汉永平三年(60年)夏四月辛酉,汉明帝封皇子刘羡为广平王,这时的广平国是从巨鹿郡析置而出。永平十五年(72年),皇子刘恭被封为巨鹿王,巨鹿郡亦改为国。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十七王国

但到了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诸侯王国的政区置废徙封变动频繁。其中,在建初七年(82年),就将广平徙至西平(由汝南析置),改广平王刘羡为西平王,广平国被废除,其县属巨鹿郡(建初四年(79年)时,巨鹿国除为郡)。

《魏志》记载:“建安十七年,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矩鹿之瘿陶、曲、南和、广平、任、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在周明泰在《后汉县邑省并表》中指出:“建安十七年以瘿陶、任、南和、广平、曲周改属魏郡。”

建安十七年魏郡领域示意图

建安十七年(年)增广魏郡的目的很明确,根据杨永俊的观点,这是为了给曹操分封魏公做准备的,魏郡将成为魏公国的中心,次年,即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正式被分封为魏公。《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纪中记载:“冬十月,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在梁允麟编著的《三国地理志》中认为,实际上在建安十八年(年),魏郡已经一分为三:魏郡、魏郡东部(常林任魏郡东部都尉)、魏郡西部。不过在《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中记载,黄初二年(年),“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

这时,曹操封公时扩大的魏郡由一变三,即魏郡、阳平郡、广平郡,号称“三魏”。

魏郡治邺(今临漳县邺镇)。阳平郡治馆陶(《魏书》记载郡治位于馆陶城,今址山东冠县东古城镇,另一说郡治是元城,此说在《晋书》中首列,今址位于大名县东北)。广平郡治曲梁(曲梁即今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此说见于《魏书》,另一说治所先是在广平县,后于北魏时才移治曲梁)。

在梁允麟编著的《三国地理志》中认为,曹魏时的广平郡包括:广平、任、南和、曲周4县;以及原属魏郡的曲梁、平恩、涉、武安4县;从赵郡划入魏郡的襄国、邯郸、易阳3县;并又从武安析置临水。郡治广平县。黄初三年(年),魏文帝封皇子曹俨为广平王,次年,曹俨死,无后,国除。

到泰始元年(年),西晋代曹魏。

(未完待续,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