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活化石变真化石走进河北非遗之魏县土纺

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衣”更是排在首位。衣服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衣服”在诞生之初多是树叶、兽皮,起遮挡、保暖之意,后来才慢慢有了麻衣、丝绸等材料,自7世纪棉花传入中国后,中国才从麻纺织逐渐转为棉纺织。直到今天,棉纺织品仍是我们衣料的主要来源。

衣料的变迁也反映了我国纺织技艺和服饰的变迁。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河北纺织技艺的活化石——魏县土纺土织。

魏县土纺土织历史悠久,自棉花传入中国后就从麻纺织变为棉纺织,在黄道婆纺织技术的改革下,魏县土纺土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明清后逐渐发展壮大。古代工业生产不发达,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几乎都是自给自足,这也使得魏县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会纺花织布。

其实土纺土织也是我们所说的“老粗布”,它虽做工复杂,但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纺布质地柔软,手感极佳,穿在身上或者做成床单被褥都很舒适;同时透气性好,也是夏季成衣布料的最好选择;而且这种棉纤维不易变形,不起球、不卷边,持久耐用,非常实惠,深受大众喜爱。

但随着时代发展,衣服布料也进入了机械化生产阶段。传统手工织布的低效率高成本逐渐被淘汰,而这种传统技艺也正在慢慢消失。从前的魏县几乎成年妇女都会纺织,现在的魏县农村,年轻妇女多出去打工,或者是不想继承这种技艺。几百年来魏县的土纺土织都是言传身教,母传女或者婆传媳,如今老一辈的人慢慢逝去,新一辈的人却没有接上这个接力棒。不仅是工业化的冲击,年轻人的继承和现实因素也是传统纺织技术逐渐消失的原因。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瑰宝,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艺不应该消失。工业化的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总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而传统艺术则更多体现了乡土中国的人情味。艺术是有温度的,人也是有温度的,传统技艺还需要我们新一代人的接力传承,不要让“活化石”变真化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188.html